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分会场 综述


时间:2025-10-25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0



20251025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分会场,共有12位发言人,围绕藏族、傈僳族、达斡尔族、黎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展开研讨,分为两个单元。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分论坛(第一单元):

时间:2025102514:00-16:0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宁颖教授

评议人: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格桑曲杰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西藏大学在读博士索朗《简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苯教音乐词条》一文,在跨文化音乐研究视域下对《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关于苯教音乐词条中存在的错误、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了苯教音乐研究面临文献基础薄弱、复杂宗教融合及跨文化渗透等困难,进而思考如何在跨文化音乐研究视域下,拓展苯教音乐的研究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

格桑曲杰教授对索朗在苯教文化领域的扎实研究表示认可,认为其对辞典不足之处的辨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学界对苯教音乐认知存在的偏差。他指出辞典词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学者对苯教音乐的整体理解水平,这一状况的形成既与国外相关研究者及成果较少有关,也受到二十余年前编纂时代学术视野局限性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国际学界对苯教音乐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2.西安音乐学院讲师斯琴塔娜的发言《度母诵经音乐的多样性特征》,以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德钦寺的度母诵经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圣救度母二十一礼赞经》与《度母妙绘赞》两部经典文本,探讨了诵经音乐在音高组织、节奏节拍及诗曲关系等方面的多样性表现。研究揭示了不同释义内容与诵经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阐释了当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度母诵经音乐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

格桑曲杰教授认为斯琴塔娜的研究在宗教音乐个案分析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对其在佛教本土化研究领域提供的学术支持表示肯定。他特别提到,研究对诵经音乐念诵部分的细致剖析,展现出相当的学术深度,为理解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通过对音乐形态的深入挖掘,展现了研究者扎实的田野功底与分析能力。

3.拉强·珠穆玉妮的发言题目《女性音乐与音乐中的女性——以拉萨堆谐和囊玛传承中的女性艺术家为例》,聚焦西藏传统音乐体裁拉萨堆谐与囊玛的艺术传承,以女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从多元视角探讨了女性在这两种音乐形式中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及其对艺术传承的特殊贡献。

格桑曲杰教授认为该研究从社会性别、社会历史与社会音乐学三个维度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女性传承人的个案有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轨迹。他同时提出,“囊玛是否可被界定为女性音乐”这类理论命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建议通过更充分的实地调研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化。


 4.西藏大学在读博士马潇翔《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区域流变探究》一文,通过梳理西部、西南部等核心传播区域的金刚舞,从历史传承、艺术形态、文化融合维度分析其流变轨迹,结合文献考证各地区金刚舞在仪轨、角色、符号体系上的独特性,揭示藏传佛教文化在跨地域传播中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以及宗教艺术与本土文化的互动机制。

评议人:格桑曲杰教授认为对流变的梳理有必要更加深入。一些细节有待细化,完善。文章中的有些说法有待探讨。目前研究金刚舞的文献、成果较多,尽可能穷尽文献活血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梳理。

 5.西藏大学在读博士程泓鑫的研究《从“高原心”到“民族情”:歌曲〈种子〉的意识表达与音乐叙事》,以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作品《种子》为研究对象,从创作命题与音乐语言两个维度解析其艺术构造,探讨作品如何通过音乐叙事实现从地域情感到民族情感的升华,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意象。

格桑曲杰教授认为该研究的逻辑框架清晰,从音乐创作评论角度切入的研究方法值得提倡。他同时谈到,对音乐作品的学术评价通常需要建立在作品已产生一定行业影响力或社会反响的基础上,建议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作品的实际传播效果与接受情况,以增强研究的现实依据。

6.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曾美艳的研究《"多元一体"格局下藏族民歌中的茶文化探赜》,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分析藏族民歌中的茶文化内涵,结合史诗与历史文献进行互文性阐释,探讨了茶在汉藏文化交流中承载的多重功能。研究揭示了从物质交换到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展现了汉藏民族通过茶这一媒介逐步形成共同体的历史轨迹。

格桑曲杰教授认为该研究以多元一体为视角,通过茶文化这一独特切入点展开对藏族民歌的探讨,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他对研究中引用的丰富民歌材料表示认可,这些材料生动反映了汉藏民族间的深厚联系。同时建议后续可进一步收集藏区相关题材的民歌案例,并适当增加对音乐本体特征的分析,以丰富研究的维度。

 7.西藏大学在读博士张婉晴《唐蕃音乐交流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研究》以唐代时期作为研究点,基于历史文献与现有研究成果,以“多元一体”理论为框架,探讨唐蕃音乐交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评议人:格桑曲杰教授认为,唐代是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确实值得深入考究、分析。本文提到了双向传播影响,这一点值得肯定,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关注到吐蕃对唐文化的影响。双向性、互文性等研究思路更加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对共同构筑文化共同体具有深刻意义。但由于历史久远,史书记载各有千秋、文化交流也断断续续,为学术考证带来困惑、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汉藏实际文献需要实际布政,这样才能具有严谨、客观的理论支撑。此外格桑曲杰教授也对文中细节提出了一些可以再探讨的问题。

 8.西藏大学在读博士张婉晴《唐蕃音乐交流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研究》一文,以唐代汉藏音乐文化交流为切入点,在“多元一体”理论框架下,系统梳理了唐蕃音乐互动的历史脉络与表现形式,探讨了音乐交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纽带作用,为理解古代民族关系的文化维度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格桑曲杰教授认为唐代作为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该文关注唐蕃音乐双向影响的研究视角表示肯定。他谈到这种双向性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民族文化交流与认同机制的理解,但由于史料记载存在差异且文化互动存在间歇性,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汉藏史料的交叉印证,以增强论证的严谨性。此外,格桑曲杰教授也对文中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了可供深化探讨的方向,这些细节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关注。


论坛信息回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分论坛(第二单元):

时间:2025102516:40-17:55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副研究员闫若彧

评议人: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曦帆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张启予《文化记忆的选择: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传承及变迁研究》一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从传播主体、传播空间与传播对象三个维度,分析了文化记忆在文本旋律保留、方言区演变及代际传承中的选择性特征,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何共同推动传统音乐在现代语境中的创新与发展。

杨曦帆教授认为该研究在文化记忆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对达斡尔族音乐变迁展开的动态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尤其肯定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他建议研究标题的表述可进一步优化,以更清晰区分“传承”与“传播”的概念边界,避免可能产生的理解歧义。同时,若能融入更具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实证基础与说服力。

 2.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马贞维的研究《怒江傈僳人的音乐舞蹈观及其语言表述》,通过分析傈僳人对“音乐舞蹈一体观”及相关概念的局内人理解,探讨其独特的艺术观念体系。研究以“唱”“奏”“跳”三类演绎动词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傈僳人音乐舞蹈用语的语言表述方式,揭示了其艺术观念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理解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观念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

杨曦帆教授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场感与哲学思辨性,特别是通过语言分析探究音乐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路径值得肯定。他谈到,研究对地方性知识的把握较为准确,但在探讨傈僳族音乐观念时,也需关注城镇化进程对该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复杂影响,这一社会变迁维度可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现实语境。

3.海南师范大学讲师杨璐的研究《黎族节庆仪式音乐活动与民族文化身份重构》,以黎族“三月三”节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节庆仪式音乐活动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通过分析节庆仪式的时空变迁及其音乐文化认同的层级建构,揭示了音乐活动在民族身份重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视角。

杨曦帆教授对研究中展现的历史维度与文化认同分析表示认可,认为其在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做了扎实工作。他建议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聚焦"重构"这一核心命题,通过更充分的历史对比与细节剖析,深入阐释文化身份重构的内在动因与具体机制,这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理论深度与解释力。

4.西藏大学在读博士董文慧的研究《民歌中的意识认同——以西南滇区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呈现为例》,从符号互动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少数民族民歌如何通过符号化表达与互动实践传递意识认同。研究通过分析民歌文本及其社会功能,阐释了民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机制,为理解少数民族文化表达与集体认同建构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杨曦帆教授认为该研究对音乐与认同关系的探讨具有理论价值,特别是将文化认同研究推向更深层次的努力值得肯定。他谈到,研究揭示了音乐在特定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分析视角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讨提供了有益参考。

杨曦帆教授在分论坛总结中指出,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观念、理论与方法发生了积极转变。尽管各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各异,但其学术理念高度一致,均以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为方法论基础,体现了扎实的田野工作功底,并共同认识到将音乐置于文化语境中研究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杨教授为青年学者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要深入研读既有文献,将自身研究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明确个人工作在学术史中的定位;第二,要认识到学术研究不存在唯一真相,研究者应培养独特视角,并逐步形成个人写作风格;第三,必须将音乐置于其文化语境中考察,避免孤立研究;第四,要结合个人学术积累与生命体验,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路径,通过持续的知识储备与田野实践,才能产出具有说服力的学术成果。


撰文 孙伯川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