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 “科技赋能与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研究”分会场综述


时间:2025-10-26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0


20251026日 上午科技赋能与非遗保护创作性转化分会场,共有7位发言人,聚焦非遗保护、非遗活化、非遗融入课程建设等问题,分为两个单元。

科技赋能与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研究分论坛(第一单元):

    时间:2025102608:30-09:3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讲师斯琴塔娜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莅临2025年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科技赋能与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研究”分会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在这一时代命题下,如何以科技为翼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为桥激活文化生命力,成为学界亟待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今天,我们齐聚长安,正是为了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共探非遗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本场分会场的评议人——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刘教授深耕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在传统音乐形态解析、非遗音乐传承方面均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到见解,其对“非遗+科技”融合发展的观察更为学界提供了重要启发。

在接下来的议程中,各位学者将围绕核心议题展开分享,这些分享将为我们呈现“科技+非遗”融合的多元图景。按照论坛安排,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首先有请第一位发言人,来自南阳师范学院的讲师魏旭爽,他的发言题目是《传统与现状:文化变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探讨——以土家族“撒叶儿嗬”为例》。

结束词:研讨虽至尾声,但这份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思考才刚刚启程。期待未来我们能以今天的交流为起点,继续搭建科技与非遗对话的平台,让更多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让非遗的根脉不仅扎进历史的土壤,更能在当下的生活里开出新花。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祝愿每位致力于非遗保护的学者们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结出丰硕成果!谢谢大家!


评议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红

  1.南阳师范学院讲师魏旭爽《传统与现状:文化变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探讨——以土家族“撒叶儿嗬”为例》通过历时性比较研究,从仪式习惯模式与音乐形态两个维度,揭示了土家族“撒叶儿嗬”在遗产化进程中变与不变之间的调适、平衡关系,给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方向,故而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存续机制。

  刘红教授认可该项研究中涵盖的“问题意识”和对“变与不变”张力的探讨,并对魏老师扎实的田野工作给于了充分肯定。同时讲到,当前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应当具备的责任使命,仍存在被执行单位轻视的情况。针对进一步深化该项研究方面,刘教授建议可加强对商业化、展演化等问题的具体批判性反思、关注仪式本真性流失风险,更要补充表演者与受众群体感知变化方面的相关分析,最终得出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方案。

  2.吉首大学讲师戴甜《“古音新声”新型材料3D打印濒危少数民族乐器的实践研究——以土家族乐器咚咚喹为例》是以3D打印技术为研究手段,对土家族“咚咚喹”展开乐器改良的实践研究,探讨目前“咚咚喹”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运用3D打印技术和新材料的优势,为传承和保护“咚咚喹”提供可行性的技术手段。

  刘红教授肯定了该研究在跨学科方法运用与技术系统性方面的学术价值。同时提出了几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其一,当前3D打印技术在还原乐器结构的精准度方面还需提升,因为该技艺会直接影响乐器呈现出的音色与音响效果。其二,新型材料在功能性替代与音色复古之间该如何平衡?其稳定性与耐候性仍需实践检验。其三,研究还需反思乐器标准化(统一)的必要性,明确技术复制所追求的目标究竟是形制还原、音色复原,还是功能创新。可见上述问题均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3.西安戏剧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王珂欣《中国高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主题整合的音乐表演课程开发》是以德雷克(Drake)的 KDB(认知 / 实践 / 素养,Know/Do/Be)模型为基础,融合非遗主题音乐表演课程,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而成。该项研究开展了为期八周的教学实验,涉及四十名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通过课前与课后调查来衡量学生的创造力与文化认同水平。八周后显示,实验组数据在创造力方面获得了明显提升,尤以文化认同感数据提升效果显著。本研究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种以非遗为整合主题的音乐表演课程模式,有效实现了技术训练、文化传承与能力创新的三维融合。

  刘红教授肯定了该项研究直面高校音乐教育中“重技术轻创造、课程体系割裂”等现实问题的价值,对其在融合非遗与音乐表演课程的思路、KDB模型的应用及多元的实操方法上表示认可。同时提出了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例如未来可以扩大样本规模,通过持续观察、以及运用层次丰富多元的评估工具,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更加细致及合理的论证范式。

  

  科技赋能与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研究分论坛(下半场):

  时间:2025102610:00-11:3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车婧

评议人: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曦帆

  1.泰国格乐大学讲师杨亚妮《云冈石窟琵琶类乐器图像的流变与敦煌古谱 AI 复原的探索性展望》一文基于作者博士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云冈石窟中琵琶类乐器图像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观察琵琶琴项形制、琴箱形状与乐伎右手指法三项可辨识的形制变量,以勾勒出在北魏语境下该类乐器的演变趋势。

  杨曦帆教授对研究中主动运用AI技术以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尝试给予了肯定。同时,他提出了若干建议:论文标题的表述可进一步凝练,或可考虑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分开进行专题探讨;此外,文中依据敦煌古谱通过AI生成音乐的环节,其理论依据与复原方法的可靠性尚需进一步夯实,这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2.梨花女子大学博士郑丽君《四维情境模型下的非遗活化与博物馆教育实践——以龟兹“鼓声本生”图像叙事为例》以图像叙事为案例,在John H. FalkLynn D. Dierking“三维情境模型”基础上,引入“多元文化情境”构建“四维情境模型”,探讨其在博物馆教育语境中实现系统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杨曦帆教授评价该研究专业程度较高,特别认可文中提出的"音乐使博物馆从历史陈列转向理解重建的场所"这一观点,以及对声音景观领域的拓展。他同时谈到,图像研究在音乐史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沉睡的历史图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阐释可能,这也是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3.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安然《戏曲元素钢琴改编与教学实验:从<红灯记><战台风>到秦腔在高校钢琴课堂的移植》一文以《红灯记》《战台风》为参照,本文提出 “腔体 — 锣鼓经节奏 — 调式 — 器乐拟声” 四维钢琴化范式,构建秦腔语汇的钢琴改编与课堂移植模型。旨在为高校钢琴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展示其教材化前景。

  杨曦帆教授认为,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化乐器传达传统戏曲神韵,对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他同时提出几个可供深化的问题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入了模唱训练以帮助学生体会腔韵;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应如何设计差异化的训练方案与周期;以及教学成果是否可能以艺术展演等形式进行呈现。这些思考为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维度。

  4.西北大学在读博士肖蕾《“打”开新世界:〈十二把镰刀〉的情感通道与眉户戏的创造性转化》一文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对眉户戏的革命化改造为核心案例,探讨在延安文艺“民族形式”实践的宏大背景下,一种根植于黄河流域的民间小戏如何成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杨曦帆教授对跨学科研究的视角表示欢迎,认为作者从文学与理论层面引入了情感通道、历史背景与劳动美学等新颖视角,丰富了对该时期艺术实践的理解。同时,他提出一点值得关注的思考:文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使用语境,通常更适用于多民族关系的讨论框架,其在眉户戏这一地方剧种转化中的具体理论关联性,可进一步予以明晰与深化。

  杨曦帆教授为青年学者提出两点学术建议:其一,需对所在领域的经典与前沿文献进行潜心研读与充分吸纳,将自身研究扎实地建立于既有学术基础之上,使其真正融入学术发展的脉络;其二,在选题层面应注重创新性与突破性,善于从多角度、多维度开拓研究视角,从而推动学术脉络的延伸与知识结构的更新。


撰文 孙伯川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