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分会场,共有8位发言人,分为两个单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分分论坛(第一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4:00-15:3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徐龙

评议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振涛

1.西安音乐学院副研究员闫若彧的研究《西安鼓乐坐乐套曲形态结构与程式布局研究》,聚焦于西安鼓乐中结构复杂的坐乐套曲。研究分析了其作为复套曲体的结构特征,指出其曲牌体体系承袭了自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并融入地方元素,体裁布局具有固定程式。通过对僧、道、俗三派乐社套曲的比照,研究总结了其“结构固定、内容灵活”的共性规律,阐释了套曲如何通过固定的体裁位置与渐变的速度控制实现音乐的统一与衍展,认为坐乐套曲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在艺术结构上展现出高度的成熟性。
张振涛教授对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结构分析表示认同,并就论述方式与深化方向提供了建议。他认为术语解释可考虑以注释形式呈现,以使行文更显凝练;在研究视角上,可尝试从演奏者的生理机制出发,探讨吹打乐交替结构与人体机能的内在关联;此外,建议在曲牌溯源与定名方法上进一步突破前人研究框架,注重发掘中国音乐学自身的方法论特色,以提升研究的独创性与理论深度。

2.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张新颖的研究《西安鼓乐创新曲目探赜》,系统探讨了西安鼓乐民间创新曲目的构建形式、特点与内涵。研究梳理出新编、编创与新创三种创新方式,分别通过重组传统曲调、融入创新元素及全新创作等路径实现。这些创新曲目在保留传统曲名、延续发展手法、发挥乐器音色特色及构建叙事性速度布局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点。研究认为,创新实践既回应了时代需求,也弥补了传统坐乐套曲的缺失,体现了民间乐师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振涛教授在评议中围绕民间音乐创新与传统传承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应当在坚守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包容创新实践。他建议对"新编""编创""新创"等术语进一步厘清界定标准,以增强学术表述的精确性。同时,张教授提出音乐学者应具备国际视野与学术担当,在面对民间音乐特色可能流失的情况时,可发挥适度的文化引导作用,助力传统核心价值的当代延续。

3.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贺向荣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翟效安的唱腔艺术为研究对象,聚焦其“老北路”风格的形成脉络与艺术特征。研究通过梳理翟效安的从艺经历,结合"乐感"理论分析其在"咳咳腔"运用、传统帽子腔延续等方面的继承,以及在衬字选择、唱法调整等层面的创新,阐释了这位艺术家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形成兼具韵味与个性的演唱风格,为传统戏曲唱腔研究提供了重要个案。
张振涛教授在评议中谈到戏曲音色的独特性及其艺术表现价值,强调通过艺术家传记与口述史方法深入理解表演艺术特色的重要性。他提出,在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结合具体艺术家的学艺经历与创新实践,能够更立体地呈现艺术风格的传承脉络与发展动态,这一研究视角对深化戏曲表演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也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4.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邢洁、副教授马恒辉《试论宁夏秦腔的古今发展》一文由崔佳琦代发言,文章系统梳理了宁夏秦腔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及其当代传承面临的挑战。研究强调了秦腔作为宁夏地域文化重要载体的价值,在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维系地域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从政府主导保护、院团主动传承、剧目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提出了推动宁夏秦腔在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由于作者未到场,张振涛教授的评议主要针对其汇报PPT的设计提出了建议。他谈到,演示文稿的设计应当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的理解与传达,当前PPT中的部分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尚有调整空间,建议优化内容结构与视觉呈现,以更有效地辅助学术观点的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分分论坛(第二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5:40-17:25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张珊

评议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晓萍

1.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王薇雅的研究以清代王仲舒《指法汇参确解》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古琴减字谱中节奏记录方式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分析了王氏首创的“直指节奏法”与“指读谱法”对传统记谱体系的革新意义,指出其首次将琴曲节奏与弦索板眼相对应,构建了减字谱、工尺音高与节奏符号三重并行的记谱系统,这一创新为清末民初唱弦法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晚清琴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晓萍教授对研究的学术思路与细致分析表示认可,并就古琴文献研究中的若干维度展开讨论。她特别关注文中对唱弦法与无谱法的论证分析,同时提出记谱体系与实际演奏之间存在动态关系,音高在具体演绎中可能存在即兴加工的空间。建议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究记谱创新与演奏实践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深化对琴乐传承规律的理解。

2.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骆惠婷的研究《论泉州南音演唱字韵的连带关系》,系统探讨了泉州南音演唱中咬字结构与润腔作韵的辩证关系。研究基于泉州方言的声韵特点,分析了南音咬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润腔作韵的内在联系,指出二者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实现“字正腔圆”艺术效果的基础。研究认为,准确把握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规律与润腔技巧的配合关系,对提升南音演唱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吴晓萍教授肯定了该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及论证的扎实性,同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在音乐概念的表述上应注意中西术语的准确区分;建议进一步厘清“作韵”与“加花”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关联;此外,研究中需注重学术细节的严谨性,包括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

3.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孔繁乐《身韵相生:潮州筝乐体化实践中的技艺传承与文化记忆研究》,以“体化实践”为理论框架,通过田野调查探讨潮州筝乐传承中身体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互动机制。研究构建“身-韵-记忆”三元模型,阐释了演奏者如何通过身体实践将方言声调转化为音乐语汇,实现“声韵相生”
的艺术效果,强调了身体作为文化记忆载体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吴晓萍教授高度评价该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认为以体化实践为切入点具有创新价值。她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阐释谱式记忆与身体记忆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注意辨析体化实践与表演姿态研究的概念差异。此外,吴教授认为民间音乐记录手段与体化实践的关联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方向。

4.安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许秋实的研究《参互成乐 合而见义—宁国畲族山歌的互文性阐释》,运用互文性理论探讨了宁国畲族山歌的文化特征。研究通过分析“祖宗歌”等文本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揭示了山歌中“双声”隐喻所体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互渗,同时指出当代新编山歌在专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传统断裂风险,强调了立足本土语境对维护文化连续性的重要意义。
吴晓萍教授在评议中谈到,互文性理论在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尚有深化空间。她建议研究可进一步从音乐本体角度出发,关注旋律形态、结构特征等音乐要素的互文关系,以丰富阐释维度。这一视角不仅有助于拓展理论在音乐学中的应用边界,也能使研究更贴合音乐本体的分析需求。
撰文:张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