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中国音乐史研究分会场,共有11位发言人,研讨涉及音乐考古、礼乐制度、乐器学、古乐重建、近现代音乐史、世界音乐等多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单元。
中国音乐史研究分会场(第一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4:00-16:0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问楚寒博士

评议人: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

1.西北大学在读博士王若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交融研究——以关中地区出土十六国时期乐俑研究为例》一文通过分析乐俑在14座墓葬中出土情况,通过乐器、人俑组合的变化,关注关中地区与河西、西域以及东北、朝鲜等地的文化交流,直观展示了音乐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李幼平教授认为该研究有效挖掘并补充了十六国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情况。文章从具体的考古资料到相关的考证,把获取到的资料回归到相应的声音,进而提出文化交融。他强调乐器作为物质载体在促进文化互动与融合中的重要性,建议文章在思考总体的环境的前提下,阐释乐器组合之间融合,以进一步通过实证说明“融合”的现象。

2.宁夏大学在读博士王焱《交融共生的丝路回响:榆林窟第19窟<药师经变>音乐图像考释与胡部新声研究》从榆林窟《药师经变》乐舞图像切入,通过“三重考辨”,确定其为丝路东段最完整的“胡部新声”图像,并结合韩休墓乐舞图、西安骆驼载乐俑的横向对比,总结出晚唐五代“胡部新声”的乐队编制特点,印证丝路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在此基础上她认为可通过与敦煌乐谱集出土乐器系统复原“胡部新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音乐考古的样本。
李幼平教授对文章讨论榆林19窟的时间变化表示认同。建议作者关注同类型的胡部经变画的对比研究,从而对乐器、乐器组合及乐谱的其变化特征,进一步论证论文主要论点。

3.西藏大学讲师张丹丹《唐代献俘仪式音乐初探》聚焦唐代献俘礼音乐,通过列表比对隋唐皇帝亲征用乐三阶段变化,提出“音乐示权”概念,解释礼制条文与实际演出差异的根源,为重建中古国家仪式声响景观提供参考依据,展示了“礼乐中华”的历史基因。
李幼平教授肯定了张丹丹博士的选题,通过分析唐代献俘仪式,所体现“礼”的内涵,有着身份的变化、时间的变化。从仪式的背后去分析不同的身份,具体的仪式活动,以及仪式活动中的礼乐制度。

4.关西大学在读博士薛静雯《唐乐“基本旋律”的考察——以<五弦谱>所载<王昭君>和<博雅笛谱>所载<苏莫者>为例》通过对两首乐曲古今乐谱的对比分析,梳理1960年林谦三《博雅笛谱考》提出的“基本旋律”的理论渊源与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论述1949年林谦三所作《王昭君》西洋交响乐谱创作隐含的“基本旋律”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该理论在古谱解译与现代重构中的关键作用。
李幼平教授认为论文在讨论中选择溯源,并选择用旋律,避免了节奏上的一些争议,选择的角度是非常合理的。李幼平强调历史学的研究,要讲清楚史料的递承关系,要做到有古可怀、有古可依、有史可据、有情可达。

5.关西大学在读博士李媛《丝路回响——从西安到奈良正仓院的笙乐器研究》分析正仓院所藏笙的形制与日本所保存的笙的“合竹”(和声演奏技法),以笙乐器研究进一步延伸空间维度,实证唐代音乐向东亚的传播路径。她认为,日本笙的合竹体系基于中国五度相生律,尤其以太簇均为核心,反映出唐代乐律结构。正仓院笙不仅保存了唐代乐器的物质形态,也为复原唐代笙的和声理念与演奏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幼平教授认为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乐器。文明是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与重新组,而簧类乐器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产物,是具有文明起源意义的。李幼平教授指出,笙这一乐器可以做很多文章,非常值得学者去做的研究。

6.济南大学讲师范洪涛博士《朝鲜王朝文庙释奠乐旋律溯源与形态研究》通过朝鲜文庙释奠乐的溯源研究,发现其七声音阶体系较中国五声化的分野始于宋元时期,折射出东亚音乐文化的调适轨迹。他指出,以宋·吕夷简创调的宋《凝安之曲》作标尺,朝鲜文庙迎神旋律的源头可再往前推311年,并非学界惯称的“元·林宇大成乐谱”。这套宋谱经宋元之交熊朋来《瑟谱》转写,声骨完好地递到高丽。
李幼平教授对范洪涛博士释奠乐的考察选题表示肯定,建议文章梳理1035—1346这311年间的发展轨迹,以增强历史说服力。
中国音乐史研究分会场(第二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6:10-17:55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张丹宇

评议人: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编审
发言人及其题目:

1.西安音乐学院副研究馆员杨国栋的发言题目为《萧友梅与中国新音乐话语体系的初期构建》,以萧友梅的音乐思想与创作为核心,梳理了其在中国新音乐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贡献,考察了萧友梅等音乐家的新音乐实践,揭示了其融合中西的音乐话语建构策略。他认为萧友梅、刘天华、黄自、陈洪、江文也等先驱,以“新音乐”为旗,把传统基因注入西方技法,熔出一批既能亮出中国身份、又能与世界对话的现代作品。在新音乐话语体系的初建构中,箫友梅先生是无可争议、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陈荃有编审对于杨国栋的选题表示肯定。他建议文章可结合时空范围、创作话语界定等方面,以更丰富的层次进一步阐释论文的核心观点。

2.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张翼鹏《歌集<大众歌声>研究》通过《大众歌声》歌集分析,揭示左翼音乐家“国防音乐”口号下的大众化创作实践。通过对其发售方式,排版与注解方式,三年四版、四十日售罄的纪录,论证其跨越地域、阶层、党派的强大感召力,进而思考《大众歌声》在整个抗日救亡历史语境中的影响及意义。
陈荃有编审认为该研究较为细致、全面。他建议文章可关注再版、重印等概念,立足刊物本身的形态研究,梳理其核心内容的变与不变。

3.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博士张思路《赵梅伯抗日音乐活动回顾》系统论述了赵梅伯的抗日音乐活动,阐述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贡献,围绕三个“民族形式”的问题,思考音乐家赵梅伯的抗日音乐活动,给今天中国音乐发展怎样的方法启示。
陈荃有编审对文章的整体思路和细致分析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文章标题可用“考述”替代“回顾”,文章可立足赵梅伯先生的艺术生命,从人生及时代的角度进行纵横的对比研究,更加立体地展现其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活动的意义。

4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卢雨思《路径与逻辑:延安音乐的“民族形式”建构》文章结合典范案例指出延安音乐“民族形式”建构的两条路:一是“发于旧胎”,从民间形式出发构建;二是“别求新声”,借助外来形式发展。延安音乐家在构建“民族形式”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又统一的辩证逻辑,进而超越了各种对立。她认为延安音乐留下的,不只是历史的声音,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
陈荃有编审认为文章借助延安时期的文化思考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把人民性作为一个贯穿的主线、底色,关注“人民性”的时代性,到我们今天构成民族形式的因素不断在变化,他建议文章关注“人民性”,思考延安时期音乐民族形式对当代文化建设启示,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加细致的界定和分类。

5.南京传媒学院讲师刘海娜《古巴华人“音乐飞地”从“异质”走向“同质”的背后》通过古巴田野调查,揭示1959年古巴革命后华人音乐从粤剧空间向样板戏的转型,反映政治经济变革对海外音乐文化的重塑作用。他认为,古巴华人音乐生活的变迁,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同质化”过程本质上是华人社会被整合进古巴国家政治进程的体现。
评议环节:
陈荃有编审对作者海外田野工作,观察古巴的几个时间点。随后,陈荃有教授提出思考:古巴华人音乐飞地在其它地方会是怎样的?建议刘海娜博士通过关键历史节点观察其变化,可做横向对比,挖掘普遍或特殊规律。
撰文:钱薇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