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下午,“音乐分析与音乐美学研究”分会场共有11位发言人,聚焦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科技赋能等论域,分为两个单元。
音乐分析与美学研究分论坛(第一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6日08:30-10:0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黄海博士

评议人: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
发言人及题目:

1.西安音乐学院讲师高楠,以《动态混响对钢琴作品艺术渲染的研究》为题,探讨动态混响技术在钢琴作品艺术渲染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印证了动态混响能有效提升音乐表现力,适应不同作品的情感需求,拓展了传统音乐创作中空间混响的限制。他强调了技术革新在古典音乐现代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动态混响等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开拓古典音乐的新市场和营销模式,还为作曲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使听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伍维曦教授认为,文章通过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探讨了动态混响在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意义与应用效果,这一研究不仅为动态混响创作提供了美学理论支持,也为音乐创作实践提供了新的美学思路。他认为混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改变现场声音的效果,改变被以往无意识忽视的“二度创作”的细节。伍维曦教授建议,学者的研究可以从二度创作本身的角度出发,持续总结理论,探索未被发现应用的技术。

2.西安音乐学院讲师何璐莹,以《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演进研究——从传统声学到科技赋能的路径分析》为题,探讨过去100年中钢琴音乐如何从传统声学逐步融合科技艺术,强调音乐发展与社会结构、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揭示了钢琴创作与科技融合的逻辑。她认为:音乐创作的核心是“方法论的更新”,科技不是终点,而是艺术表达的延伸,钢琴仍是连接人、技术与声音世界的核心媒介。
维曦教授认为,文章寻找了几位时间跨度很大的作曲家,并分析他们创作中声音层面、音响层面属于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创意,并从历史性的角度去寻找这几位作曲家创意的前后逻辑关联,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伍教授建议文章可以将作曲家内生逻辑视为坐标点,持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3.西华师范大学讲师张思捷,以《音响形态的构成与串联组合——朱践耳“二人交响曲”戏剧性内涵的构建方式》为题,分析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探讨了其创作理念与表现意图,指出作品以内心独白为起点,展现探索者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情感波动与内心矛盾。他认为该作品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在情感表达上,他在作品中对乐器表现力的开发、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对现代技法的运用,以及对戏剧性内涵的构建,都是表现内心情感的途径,这样的理念坚守住了他从事交响乐创作的初衷。
伍维曦教授认为,文章对朱践耳第八交响曲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切入点是音响形态类型,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参考坐标。伍教授谈到,一般看待现代音乐作品,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结构化思维,可能会简单化,带有太多的主观前置色彩。针对张思捷博士将音响形态下沉到一部作品,并对现场声音进行指涉,这一研究具有创意性。文章通过对音响形态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使人们对朱践耳的这部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可以说是一种三度创作,这是音乐研究者对音乐作品的深度揭示。

4.爱丁堡大学在读博士岳荣霞,以《当代语境下晚期巴洛克音乐的装饰性即兴演绎研究—基于巴赫与科雷利作品的实证分析与历史风格考察》为题,探讨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巴赫键盘作品的现代诠释问题,指出HIP(历史演奏实践)理念虽广受认可,但实际演奏中即兴与创意处理不足,反复部分处理尤为单调。她认为HIP发展面临挑战,即兴与创意的复兴困难,技术进步与理论实践脱节制约巴洛克音乐复兴,她呼吁教育体系应重视即兴能力和实践训练,培养更全面的音乐人才。
伍维曦教授认为,文章带给读者巨大的启示,尤其是即兴问题,是音乐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他肯定了文章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说明问题,是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道路。20世纪HIP实践者用理性工具对这种历史文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伍维曦教授建议21世纪的学者们用一种更为客观、开放的状态来看待历史现象。
音乐分析与美学研究分论坛(第二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6日10:10-11:55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部长、副教授袁建军

评议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艺峰
发言人及题目:

1.西藏大学讲师王略韬《民族音乐创作中限制型符码的运用与精密型符码的产生初探—以扎西次旺创作的藏族题材音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第四乐章为例》探讨了音乐创作中两种语言类型:机密性符码与限制性符码,通过社会人类学家道格拉斯与教育学家伯恩斯坦的理论,分析藏族音乐创作中的符码交织逻辑。他阐明了音乐创作中符码理论的应用范围、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感知的重要性等问题。
罗艺峰教授首先肯定了王略韬博士具有藏族色彩、藏族特色的选题。随后他提出建议:在引用非汉族的学术思想时,注意“再脉络化”问题;在考察汉藏同宗音乐问题、少数民族音乐创作思维等方面还可做一些更深层的探索。

2.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郭路,《室内歌剧<格萨尔王>的形式创新与文化镜像研究》一文中认为,彼得·利博森创作的该歌剧从三方面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多幕结构布局、室内乐队编制,以及旁白角色的戏剧性运用。研究认为,作品在形式上虽借鉴西方歌剧传统,但完整保留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的精神内核,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有效对话与镜像关联。这一跨文化实践不仅重构并传播了藏族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的可能性,为跨文化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罗艺峰教授对郭路博士的选题价值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研究中关于“镜像理论”的阐释尚有进一步展开与提炼的空间。他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包括:西方创作者如何将史诗《格萨尔王》融入歌剧形式,以及音乐语言是如何解构并重塑歌剧艺术表现的。罗教授建议,后续研究可加强音乐本体的具体分析和相关理论的抽象提炼。

3.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王轶铭,《阿多诺对歌剧的批判性反思——以“资产阶级歌剧”为中心》文章系统梳理了阿多诺与歌剧的理论关系,重点围绕《资产阶级歌剧》中的批判性反思展开,从音乐、戏剧与社会学等多维度剖析其音乐美学思想与社会关联,并探讨了该批判理论在歌剧研究中的接受情况。文章阐释了阿多诺视角下歌剧所面临的幻象危机、神话与启蒙的复杂关系,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针对阿多诺对晚期现代性中歌剧社会功用的批判,王轶铭提出,阿多诺认为歌剧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其幻象特质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祛魅逻辑,导致在适应现代观众过程中艺术核心意义的消解。这一分析深化了对歌剧美学特质的认识,也揭示了当代歌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罗艺峰教授肯定了王轶铭扎实的文献功底,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建议在歌剧美学领域进一步探讨祛魅背景下现实主义歌剧的发展可能,并关注体系内与体系间解释方法的关系问题。

4.西安音乐学院讲师张珊,《论音乐时间中的“音不动”—结合僧肇<物不迁论>》以僧肇《物不迁论》的“一反流动之常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音乐哲学中的“音不动”观点。她认为,从真谛层面看,每个音声的自性仅存在于其发生的瞬间,并未在时间中流动迁徙,这与我们常识中音乐是连续流动的感受截然不同。该研究并非否定经验的表象,而是从本体论角度对音乐时间性进行重新审视,挑战了传统的流动性时间观,为音乐美学提供了新的思辨路径。
罗艺峰教授肯定了该研究的意义,并强调了僧肇《物不迁论》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进一步从真、俗二谛的哲学框架出发,阐释了常识中的流动时间与哲学本质中的静止时间的区别,为理解“音不动”观点提供了更深层的理论支持。罗教授认为此项探讨很有价值,并指出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学术拓展空间。

5.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黄易,《情感的音乐性问题研究》聚焦于音乐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通过追问“情感的音乐性”展开论述。文章借鉴分析美学理论,创新性地将音乐情感论归纳为唤起说、轮廓/外观说、隐喻说及假想说四种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情感形式”这一核心概念。该概念强调情感是在与音乐互动中不断生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动态形式过程,从而超越了传统情感论与形式论的二元对立,为理解音乐如何以其形式影响并塑造情感体验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罗艺峰教授赞赏该选题以“情感的音乐性”进行创造性“翻转”具有重要价值。他指出,该研究不仅材料扎实,更准确地把握了“情感的规律性与逻辑性”这一核心议题。罗教授认为,研究的深化关键在于实现“情感的形式化”,唯有完成这一转化,方能充分论证其内在规律。这一维度既是当前研究可继续拓展的方向,也预示学术探索的潜力。
撰文:钱薇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