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舞蹈理论与创编研究”分会场共有7位发言人,研讨涉及舞蹈史、乐舞文化交流、编创策略、美学及课程建设等议题,分为两个单元。
舞蹈理论与编创研究分会场(第一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4:00——16:0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副教授 马昱

评议人:燕山大学 教授 徐熳

1.云南大学讲师陈姗姗《汉唐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乐舞交流考论——基于献赐活动的史料分析》梳理南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概念,从朝贡体系下的乐舞交流、赐乐制度下的“中华之乐”入夷,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唐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交流及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意义。南丝路乐舞交流突破了传统的“西域中心论”,提供了一种“多元互动”与“文化反馈”的乐舞交流范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历史样本。
徐熳教授认为关于汉唐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乐舞研究选题新颖,尤其是通过“献赐活动”这一特殊历史现象进行史料分析,视角独特。指出该研究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了研究维度,结合音乐、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揭示了政治外交与艺术传播的深层互动。她建议在文物方面可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及需更深入剖析“献赐活动”。

2.西安体育学院讲师刘晓芳《张臣合墓舞俑的图像辑录、元素考释与身份探究》基于学界对于陕西长武县张臣合墓出土的一对“双环髻女俑”的学术争议,赵晓芳博士试图通过图像辑录、元素考释与身份溯源,厘清该类女俑的性质、身份与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形制、服饰、身份等方面的考辨,主张对于舞俑应综合图像、文献、制度与文化语境进行识读。认为唐代工匠在遵循礼制框架下,仍具创造性与艺术自主性,推动俑像艺术发展,此类舞俑是唐代乐舞文化、丧葬观念、等级制度与审美理想的缩影。
徐熳教授认为文章聚焦于“张臣合墓舞俑”的图像辑录与身份探究属于唐代考古与艺术史交叉领域问题意识鲜明。她特别肯定了刘晓芳博士引入了制度规范、艺术审美、社会认知等深层文化的语境等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文章结论也具有启发性与跨文化视野的突出。她建议文章对术语的界定可更加细化,同时可以结合文献对舞俑的身份作进一步的考证。

3.宝鸡文理学院讲师关旭《从地方性知识到全球性实践:横山老腰鼓的全球本土化研究》以“全球本土化”理论为框架,探讨陕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从地方性知识转变为全球性实践。文章将“横山老腰鼓”放置其地理历史语境中,并分析了文化功能与技艺传承。提出全球本土化增强了文化生命力,但也面临本真性弱化和商业化风险;以及动态模式构建,区分文化基因和表现形式,确保社区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
徐熳教授文章紧扣文化保护领域的核心议题,提出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的策略,并强调了地方性知识向全球性实践转化的路径。同时,提出了文章应对中国范式和全球本土化理论作出进一步解释和论述严谨性要求。
自由交流环节
在会议互动环节中,三位博士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感受,为在场学生进行经验分享。
刘晓芳博士分享其学术研究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克服困难的经验,认为克服这些困难后学术前途将一片光明。他还提到踏实做学术的三个关键点:长时间专注、实地考察和听从导师建议,并建议通过舞蹈活化研究,传递文化。张珊珊博士讲述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遇到的挑战,尤其是文化基础薄弱的挑战,她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逐渐在南方丝绸之路乐舞交流研究中找到突破,“在沙漠中种下了那朵玫瑰”,强调坚持与积累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关旭博士则对比了国内外博士教育体系的差异,强调国外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她分享了在泰国读博的经历,提到导师鼓励学生遵从内心想法,并详细介绍了国外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认为这种体系对他帮助很大。
舞蹈理论与编创研究分会场(第二单元)
时间:2025年10月25日16:10——18:10

主持人:燕山大学教授 徐熳

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杰

1.南京艺术学院讲师黄丹《当代中国舞剧的区域性编创策略研究》结合中国舞剧的研究背景,提出通过“题材在地化、语言民族化、叙事空间化”的文化转译,构筑“中国气质”的舞剧景观。并将区域编创模式分为:当地编创、跨区域编创、多地联盟编创三大类。她认为这些创编策略不仅丰富了舞剧的叙事维度,也为中国舞剧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提供了新的路径。
王杰教授认为文章学科发展角度,提出从配创的角度,值得肯定。舞剧本身也需要创新,它的创新都不局限于舞蹈研究,更有一个时代创造、一种跟随。而区域性编创的研究都需经的起文化的历练。文章区域性内容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舞剧编创慢慢沉淀、慢慢积累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

2.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徐海粟《“游”于中国古典舞剧创作中的美学旨趣》认为美学范畴正是链接艺术形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中介,文章通过研究“游”的美学内涵,可以为当代中国古典舞提供精神坐标。他分析了“游”在形态、心态和生态三个层面的表现,指出当代社会的变化对古典舞创作的影响,强调当代古典舞创作虽多元,但缺乏精神规献与美学指向,需重新思考古典精神根基。呼吁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审美与当代生活经验。
王杰教授高度评价徐海粟博士的研究视角和学术严谨性,指出其对中国古典舞美学范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游”字体现的时间穿梭和审美演变。强调研究从形态到心态的审美意识演变,以及中国古典舞创作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应通过融通生命体验和诗性美感来找回审美经验。赞赏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对中国古典舞类型的详细梳理,认为其表达流畅、思考深入,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陈丽琳《舞蹈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现状与建设路径》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舞蹈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现状及建设路径,强调了政策推动下舞蹈教师教育的变革,并指出当前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中小学舞蹈教师资格证缺失以及教师在学校中边缘化等问题。他提出应借鉴国外经验,构建舞蹈教师教育的治理体系、培养体系和学术体系,以推动舞蹈教师教育的系统化发展。
王杰教授介绍了陈丽琳的学术背景和成就,强调她在舞蹈和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特别提出希望学者从不同角度去吸收学术能力和能量,并学会从不同角度上去吸收所有人的成果。她强调集体力量在舞蹈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舞蹈在教育上没有停止,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推动舞蹈教育的进步。

4.韩国庆熙大学在读博士周怡雯《科技赋能下AI舞蹈的创编美学与观众大众化路径研究》,提出AI不仅作为技术工具参与舞蹈创作,更成为舞蹈生成逻辑的核心部分,推动舞蹈身体结构、审美方式和文化传播路径的变革。研究构建了算法身体、交互美学和文化传播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中韩两个典型案例验证了AI舞蹈在实体和虚拟路径上的生成机制,强调AI正重塑舞蹈本体论和美学范式,为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她建议探索多层次的大众化路径,让舞蹈真正走进社会生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而非降低艺术标准。
王杰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与舞蹈结合的重要性,指出科技和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多元文化走向时代前沿,赋予各学科整合的新机遇。她提到,尽管AI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尚不成熟,但探索过程中允许问题的存在,并鼓励勇于追求和研究。同时,舞蹈研究应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和新能源,并呼吁打开思路,探索新的交互美学和交叉学科,以推动舞蹈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主持人徐熳教授进行总结,这两场博士宣讲不仅为舞蹈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舞蹈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融合,对所有参与者、互动者来说,受益匪浅。

撰文:张雯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