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区域音乐与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分论坛”


时间:2025-10-26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1


  20251026日“区域音乐与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分会场”,共有6位发言人,分为两个单元。08:30-11:55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

  

  区域音乐与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分论坛(第一单元)


  时间:2025102608:30-10:00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袁耀龙

  

评议人: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建中

  1.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张佳明的研究《清音纵横:论非遗清音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考察四川、重庆、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清音曲种,系统探讨了其历史渊源、地域分布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体现。研究揭示了清音在长江流域与京杭大运河流域的文化交融作用,强调其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清音文本的可读性与可写性特征,指出其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他呼吁加强对清音的研究与当代传承。

  乔建中教授对张佳明博士的研究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其内容扎实、视野开阔,体现了对清音艺术的深入关注。同时,他提出几个需要完善的方向:一是对“非遗清音”的概念界定尚需明确,特别是其与“明清俗曲”的历史关联有待厘清;二是“清音”在全国各地存在诸多变体与不同称谓,研究应对其范畴作出更清晰的界定;三是需进一步辨析“清音”与“明清俗曲”在术语使用上的关系,避免因“非遗”概念的引入造成理解上的混淆。总体来看,该研究具备良好的基础与逻辑框架,在概念梳理方面仍有深化空间。


  2.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陆秀秀的《山川高歌:西部高腔声线的生态构成与跨物种拟声机制研究》一文,以傈僳族“阿尺木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高腔声线的生态构成与跨物种模仿机制。研究通过历史追溯、生态分析与现代声学技术,揭示了该歌唱形式与山羊声线的模仿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自然图腾信仰与生态智慧。文章进一步将傈僳族的垂直农业体系与其自然崇拜相联系,阐释了独特的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并通过与其他民族高腔唱法的对比,强调了跨物种生态歌唱的普遍意义,为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乔建中教授对陆秀秀博士的研究思路与内容质量表示认可,特别肯定了其在声音比对方面展现的清晰度与说服力。同时,他提出了若干可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关于“声线”这一核心术语的定义及其与“声景”概念的关联,可作出更充分的阐释;对于高腔唱法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与差异,也可加以更系统的说明;此外,研究若能更深入地挖掘傈僳族跨物种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与独特价值,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深度与独特性。

  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谢晓娜,《红水河流域民间音乐史料整理与中华音乐文明流变研究》介绍了“红水河流域民间音乐史料的整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进展情况,包括从广西来宾地区入手收集文字类史料、音响类史料(如山歌、壮幡悲歌等)和实物类史料(如铜鼓等),并提出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如旋律记录准确性、壮语史料真伪鉴别、如何进行资料分类等问题,向与会专家请教后续研究方向和方法。

  针对谢晓娜博士的文章,乔建中教授与张振涛教授共同为谢晓娜博士的问题提供建议参考,重点强调了资料收集与研究方向确定的重要性。乔建中教授指出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史料以戏曲为主,文字资料较少,建议研究者充分利用广西艺术研究所、乐器博物馆等机构的现有资源。两位教授强调应系统研读前人积累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广西老一辈学者和硕士论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研究方向,如器乐、戏曲或民歌等专题领域,避免选题过于宽泛。同时,地方文化馆保存的珍贵资料和已故老艺人的重要贡献,建议研究者重视这些基础性工作成果。



  区域音乐与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分论坛(第二单元)

  时间:2025102610:10-10:55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讲师申小龙

评议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君仁

  1.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黄海贝子的研究《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下江南丝竹定音标准研究》,从研究缘起、口述方法运用与文化探源三个层面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上海虹口深韵江南乐团等团体在演奏中倾向于采用439Hz的音高标准,而非国际通用的442Hz,这一差异可能与乐器特性、环境温度及地域文化背景相关。通过口述访谈与实地测量,研究揭示了乐团在音高选择上存在的实践与表述差异,同时梳理了音高标准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江南丝竹从民俗活动向雅集演奏转型所反映的上海地区音乐文化变迁。

  张君仁教授对研究中运用的口述方法及音高标准的选择表示关注。他提出,音高频率的细微差异对民间音乐的实际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建议通过口述史料进一步了解当地艺人对定音问题的认知与选择动机。研究可着重探寻艺人选择439Hz而非其他音高的文化依据、实际效果及其背后的审美观念,这将有助于深化对区域音乐文化特质的理解,也使口述史方法在音乐研究中的运用更具深度。


  2.三峡大学讲师黄洁《戏中之界—历史语境中武汉戏曲的社会空间与区隔》以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武汉地区京汉楚剧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阶层的对应关系。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武汉戏曲形成了私密、开放与半开放三类表演空间,分别对应权贵阶层与底层民众:汉剧多演出于王府、会馆等私密场所,而楚剧则活跃于城市边缘的开放场地。这一空间分布不仅反映了戏曲的文化角色,也成为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一种镜像。

  张君仁教授对黄洁博士的跨学科视角及选题价值予以肯定,认为将戏曲表演空间与社会阶层相联系,拓展了音乐学研究的路径。他进一步提出,音乐是否具有阶级性,以及音乐与社会阶层间对应关系的形成机制,值得深入探讨。此外,研究可更加关注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并以发展的眼光思考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动态关联,从而为理解音乐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与演进方向提供启示。


  3西安培华学院讲师马雯斐的研究《丝路回响与地域流变—箜篌在中国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从分类溯源、地域流变与宗教传播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箜篌在中国的发展脉络。研究将箜篌划分为波斯系等类型,通过形制比较与图像分析,探讨了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轨迹,并着重阐释了箜篌在佛教东传过程中的文化角色与象征意义,展现出这一乐器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

  张君仁教授肯定了马雯斐博士在文献梳理与史料运用方面展现的扎实功底,认为这为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同时谈到,箜篌作为丝路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与传播路径仍存在值得进一步厘清的空间,建议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加强对乐器源流与传播方向的考证,以深化对丝路乐器演变规律的理解。


撰文:张嘉钰、张雯菲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