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2025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综述


时间:2025-10-26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1

为丰富2025第六届长安·艺术学博士论坛”内涵,进一步深化对我校四大办学传统的研究,102326日,人文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舞蹈学院联合邀请艺术学领域六位知名专家,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专题讲授“音乐文本形式规范”“中国传统乐谱、舞谱研究”“舞蹈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相关内容,我校师生部分博士论坛发言人评议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1:中央音乐学院编审、博士生导师陈荃有

1023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编审、博士研究生导师陈荃有主讲《音乐文本形式规范辨正》。讲座从音乐文本书写与编排的实践出发,系统阐述了音乐文本形式规范的三大核心板块。首先阐述文本标题命名及其序码选择的规范性、逻辑性原则,指出优质标题应当能够精准展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研究层次。其次在汉语字词择用方面,着重说明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并就异体字与繁体字的运用、外文术语引介、关键词界定等常见问题给予了专业的指导。最后针对论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等附设材料设置,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著录的规范性要求与常见认知误区。强调论文写作要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精确的词汇选择是保障逻辑阐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振涛

1024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振涛的讲座题目为<中国乐谱学>提要》。主要从中国乐谱基本信息、中国乐谱来源、韵谱要领三个层面,对中国乐谱学的内在逻辑与文化特质进行梳理与解读。一方面,从音高和音长这两个乐谱基本信息作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背景比较,揭示中国乐谱所具有的独特记录形式。并以大量田野调查案例与工尺谱韵唱,阐述中国工尺谱“谱简声繁”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强调韵谱揭示了工尺谱“谱简声繁”的深层特征,反映了由纸质媒介进入操作层面的过程,构成既立足文本,又依托记忆的双重释义结构。讲座深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底层逻辑与文化底蕴,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以字载声、以声悟道”的精神内核,启发学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

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杰

1024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杰《核心素养下舞蹈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为题,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社会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构建核心素养理解框架,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需突破知识本位局限,实现知识应用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结,聚焦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深入阐释艺术核心素养的七大内涵,指出其既包含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也涵盖需长期积累的内隐素养,具有整合性且在人生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对个人价值创造与社会价值实现均具重要意义。进而明确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由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大板块构成,强调艺术教学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经验设计方案。

4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026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晓萍主讲题目为《工尺谱韵曲:民间乐种活态传承的核心环节》。首先对“工尺谱”的相关概念予以辨析与界定,对燕乐半字谱、俗字谱、工尺谱的历史脉络予以梳理。通过对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乐、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等代表性乐种案例的分析,认为工尺谱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生态系统的双重承载者书面乐谱记录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形成“谱—韵—奏”三者之间依托关系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了工尺谱韵曲在中国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中的核心机制。最后强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更需要关注乐谱与表演背后那充满生命力的韵曲实践以及口传心授的文化生态。

5: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岩

1026日下午,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岩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我国近现代音乐实践的契合》。从历史、意识和效应三个层面,深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实践之间的契合关系。她认为“现代化”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逐渐受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和思想洗礼的持续进程,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展现出将异域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卓越能力,无不体现出“取外来之长,补本土之需”的中国式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长期以来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文化的片面认知,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又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本质。并呼吁当代音乐工作者应当始终以艺术引领思想,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探索“中国式表达”的话语体系建设。

6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格桑曲杰

1026日下午,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格桑曲杰为大家讲授《藏族传统音乐乐谱形态与演奏(唱)释译》。围绕藏族传统音乐乐谱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形态特征、分类体系、表演实践文化内涵。指出藏族传统音乐乐谱依照其具体功用,可以分为:器乐乐谱、诵经调乐谱、羌姆乐舞乐谱三大类作为独特的符号系统,各类乐谱主要由藏文、藏文数字与图形等元素构成,称之为“数文图谱”。这些乐谱不仅是记录音乐与舞蹈的重要载体,更是藏族社会信仰与仪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态上富于变化与想象力,在使用功能上与相关仪式、乐舞表演紧密相连,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象征意义,能够生动地展现出藏族的历史文化与独特智慧。

本次系列学术讲座,以开放、自由的学术姿态,为我校师生与青年博士学子搭建交流思想、激发灵感的学术平台。通过不同主题专题讲解,对现阶段热点学术议题进行集中探讨,引发了对建设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学术范式的深入思考,鼓励学子脚踏实际守正创新,开启广阔学术视野、产出更多学术成果。


撰文:黄海张丹宇王安迪刘洋洋马小茹唐洁张继颖钱薇谚毛悦熹舞蹈学院

摄影:林槿舟、程坤、党珂欣、李思言、张依琳、李霖泉(舞蹈学院)

责编:肖云森

审核:张雅萍、宁颖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