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下午,“华乐讲坛”第三十期在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举行。著名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乔建中先生开讲《异彩纷呈 多样统一——我与民间鼓吹乐半个世纪的学术因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樊艺凤、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徐龙、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考级工作小组副组长张殿新和来自全国多地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代表在现场聆听。

吴玉霞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多所艺术院校特聘教授,乔建中先生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在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研究上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形态和文化背景;在音乐理论和美学领域,探讨音乐的结构、表现和文化意义,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先生大量的学术论著,涵盖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等领域,如《乔建中文集》《土地与歌》《中国民间音乐概论》《音乐美学导论》等,这些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成就”荣誉获得者、第九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理论评论家,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华乐大典》总主编。乔建中先生深耕民间,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参与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保存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贡献。

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精心筹划,于2022年启动的“华乐讲坛——中国民乐名家系列讲座”,是学会在原有品牌项目华乐论坛的基础上延展的一个学术课题,活动将通过讲述者、聆听者、研究者三维合一,意在引领当代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艺术观、价值观,为中国民乐艺术学术建构营造良好氛围,该项目已列入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华乐年轮 十二刻度》文论专集中。

担任本期研究者的专家是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黄虎教授,聆听者代表是西安音乐学院学院青年教师徐龙。
漫漫修行之路,无法忽略一万小时定律所折射出的艰辛伴随。从榆林的“老五班”到鲁西南鼓吹乐、冀中音乐会屈家营林中树,从民间音乐滋养到鲜活的生活日常,一段段生动故事娓娓道来。从1986-2025年40年间,从一个屈家营到100个村落,从一篇调查报告到“冀中学案”,所彰显的学术精神,让我们感受具有温度、厚重感的学者风采。乔建中先生有着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他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中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奋进的探研者、热情的传播者。真诚的讲述、饱满的田野数据,以及难以忘却的声音记忆,为我们阐释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分享他长期从事音乐研究的学术观点及其研究成果中,让我们震撼而收获。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密码。今天,我们以真诚之心倾听乔建中先生的艺术解读,他以中国传统音乐研习笔记,深入民间沃土所赋予的生命体认与人文观照,在展现其数十年的敬业与勤勉之中,感触颇深。先生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笔耕不辍、足迹遍天下。知识拓宽视野,学术涵养心境,让我们以优秀和榜样为力量,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扬光大努力精进。

听众感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孙明钰:今天有幸在线学习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30期“华乐讲坛”,乔建中教授的精彩讲座《异彩纷呈 多样统一——我与民间鼓吹乐半个世纪的学术因缘》,让我对中国民间鼓吹乐有了更为深刻、系统而生动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深刻思考。此前在研读乔建中教授系列文集的过程中,我被乔老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学术赤诚所触动。乔老师提出的“音地关系”、“土地与歌”等命题,开创了音乐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之先河,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鼓吹乐的研究成果斐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乔老师以田野为纸、音响为墨,将半世纪的学术生命熔铸于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中,其文字既无学院派的雕琢斧凿,亦无空疏理论的玄奥晦涩,却在平实叙述中迸发出直击灵魂的力量。那些对老艺人口述史的忠实记录、对乐谱细节的微观解读,恰似黄土高原上质朴的信天游,在朴实无华的旋律中蕴藏着文明根脉的深沉力量。这种将生命体验与学术表达融为一体的写作风范,不仅为后学示范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风骨,更以"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担当,为传统音乐研究注入了人文温度与历史厚度,让我体悟到学术作为"文化救赎"的终极意义。此外,乔老师对乐人、乐事的高度关注,不仅体现在他对民间音乐的田野考察中,也体现在他对民族器乐表演领域的深入研究与评论中。他通过为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撰写评论和序言,肯定他们的历史成就和意义,激励年轻学者和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前行。乔老师强调 “用心谛听” 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真情与智慧,极具 “学术温度”,这种对音乐本体的体验与感性认识的积累,为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方向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和重要的学术启发。讲座中,乔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将陕北鼓吹乐“老五班”的声音记忆娓娓道来。从榆林市榆阳区的童年记忆到几十年后田野采录的再次触动,那两支唢呐、鼓、小镲、铜鼓所构成的独特声响,不仅是陕北人生活中的背景音,更是铭刻在乔老师心底的文化烙印。乔老师基于个人生命体验的学术讲述,使陕北鼓吹乐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化存在。让我们感悟到民间音乐绝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深深嵌入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承载着特定地域民众的情感与记忆,是解读一方民众文化心理与生活方式的密钥。随后乔老师分享的鲁西南鼓吹乐汇演的采风经历,更是让我领略到山东鼓吹的多样性与震撼力。通过聆听乔老师的采风音频与视频,被乐手们的精湛技艺与浓郁风格而感动,特别是录制于1986年山东菏泽王学光老师演奏的《笛绞》,更是唤起心底熟悉的《百鸟朝凤》音调,感受鲁西南鼓吹乐丰富的曲目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乔老师谈及冀中 “音乐会” 屈家营的考察经历,让我再次跟随乔老师一起感受冀中笙管乐的历史记忆与回响。屈家营“音乐会”因 “文革”停止活动,老人们对恢复演奏的忐忑与渴望,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音乐的生存困境。而乔老师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团队的田野考察与学术鉴定,不仅是对冀中笙管乐的抢救性保护,更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重新审视与高度肯定。从陕北到鲁西南,再到冀中“音乐会”,乔老师以田野考察为基点,以学术研究为依托,将散落于民间的鼓吹乐音响碎片拼接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声音记忆画卷。乔老师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宝库,更为后学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标杆。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我们将秉持乔老师扎根田野、关注民间、深入挖掘、系统研究的学术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在民族音乐研究的旅程中不断前行,探索不止。
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苏秋如:下午的讲座,乔建中老师讲述了他这一生与民间鼓吹乐的学术因缘,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学术长卷。在他娓娓道来的2个多小时里,他的故事、学术精神,令我这个还在读传统音乐专业博士的后学,真切感受到学术传承的温度。屏幕那端,八旬学者以"民间鼓吹乐"为经纬线,将生命年轮与学术求索编织成章。从齐鲁大地的鲁西南鼓吹乐,到河北冀中平原的屈家营音乐会、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再到陕北、西北等地区的鼓吹乐,他这一生与鼓吹乐和音、地、人的故事,每一段都饱含着对民间音乐、民间鼓吹和民间艺人的真诚与深情。不由想起乔老师之前曾说:“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事业,我本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他的的确确是在用一生来践行,也是真真切切地影响和引领着我们青年学生!让我们明白,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道路上,要对民间音乐报以敬畏,对民间艺人报以真诚,对学术研究报以耐心。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讲坛】的精心筹备,让这场学术交流能以现场和线上的方式,为喜爱传统音乐的人们提供便捷,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先生温润、真诚的学术人生。
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24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张雯菲:声音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很高兴有机会能够跟随乔建中教授,在时间里洄游,聆听对于乔建中教授来说难以忘却的声音记忆—鼓吹乐。从儿时的“老五班”到鲁西南鼓吹乐的初遇;从家乡到冀中平原;从旧年代到新时代。鼓吹乐不仅是音乐形式的嬗变,更是一部用声音书写的民间精神史。正如黄虎教授对乔建中教授“密码”的解读,声音在土地中生长,好的声音在哪里?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了解鼓吹乐的同时,更了解到了民间艺术家的创造性与坚守,以及音乐学者对于“声音”的保护与传承。这场声音的洄游也引起我的思考,对于我来说,声音的记忆是什么?
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2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 孙伯川:今天的人文学院,颂着民间鼓吹乐的时间轨迹——乔建中老师以《异彩纷呈 多样统一 ——我与民间鼓吹乐半个世纪的学术因缘》为题,生动地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民间鼓吹乐,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佩缤纷其繁饰”的音视频资料,一一向我们讲解了不同地区鼓吹乐的不同组合与音乐风格。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学到了各种多样的鼓吹乐类型,了解到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文化视角,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乔老师对学术执着、专注、认真的态度。深耕民间,每一滴汗水都浸在声音的土地;细作传统,每一道思绪都扬着赞美的歌。这场讲座确使我受益匪浅!
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24级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钱薇谚:今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异彩纷呈 多样统一——我与民间鼓吹乐半个世纪的学术因缘”的讲座,由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主讲。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赋予了三个不同的身份给乔建中、黄虎和徐龙老师——讲述者、研究者和聆听者,让听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感受民间鼓乐的魅力。乔建中先生作为讲述者,将讲座分为四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首先是他的儿时,陕北“老五班”是他第一次听到的北方鼓吹乐,这种在黄土地上流传了几百年的音乐令他印象深刻;到了1977年,乔建中先生在山东省艺术馆工作时,在“鲁西南鼓吹乐汇演”第一次听到技艺高超、可担任独奏的第二种北方鼓吹乐;第三部分他讲述了八十年代在河北廊坊屈家营的故事以及“不懂音乐的老林”的故事,听来让人动容;最后,在结语中,他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鼓吹乐孕育而生,成为中国传统器乐艺术中极具特色的重要品类。”
摄影:张依琳
责编:肖云森
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方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