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综述】邹彦《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


时间:2022-06-18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25

2022411日(周一)晚19:00,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春季学术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场讲座特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邹彦博士主讲,题目为《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由我校宁颖副教授主持。来自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200多名师生在线观看了此次讲座。

邹教授从201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后文简称“肖赛”)《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两个版本:韩国选手Seong-Jin Cho与拉脱维亚选手Georgis Osokins的演奏谈起,引入了讲座的正题。为了让观众了解到同一部作品演奏的差异性,邹教授播放了肖邦《b小调玛祖卡》(Op.33/4)四个时期(190519281965-19662015)的演奏录音,使听众能够直观感受到自1965(或1966)年之后,钢琴演奏风格趋同,其表演似乎限制在了小节线之内,而在此之前演奏家的个性更为突出。随后,他从MSP是如何炼成的、德勒兹理论介绍、逃逸线在何方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第一,关于MSPMainstream performance即“主流音乐演奏”)是如何炼成的,邹教授提到了以下几个因素:更大范围的商业演出;唱片工业的发展;精确的演奏训练;对作曲家创作音乐文本直至对原典乐谱的顶礼膜拜;口传文化、权威的著述(学院教育)等,这些因素统统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由此,音乐的表演从原本自由、自发的状态,进入到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界域。随后,邹教授从横向维度探讨了音乐表演中的等级——作曲家亲笔手稿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与作曲家相关的人及乐谱处在第二层级;演奏家以及教师处在第三层级。

第二,关于德勒兹理论,邹教授介绍了他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作的巨著《千高原》,其中德勒兹区分了与层、配置和根茎有关的三条“线”:“克分子线”(循环和二元系统)、“分子线”(穿越于事物之间,以非等级的方式组织起来)与“逃逸线”(完全打破,走向一个新兴的其他)。早期录音如同“分子线”,无一且多元;而肖邦比赛中的演奏却成为了僵化的“克分子线”。邹教授认为,这是由于肖赛评委几乎都为往届获奖者,他们的学生也大都在肖赛中获奖,有时这些获奖学生的声誉经常超过冠军而使得冠军变得默默无闻,再加之演奏家对于原典乐谱(National Edition)的尊崇等因素,产生了这样的现象。

第三,逃逸线在何方?邹教授认为,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即“有历史依据的演奏”)只是其中的一条“逃逸线”,它是对僵化演奏的挑战,是对权威的挑战,而不是回到古代。被赋予了“太多”的音乐作品,在“历史的声音”的背景下,要探寻乐谱中作曲家“内心的声音”和“理想的声音”,要去解读超越乐谱的“声音”。邹教授强调了Fabian的一句话:“一旦他们对自己掌握特定时代或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充满自信,表演者就可以把乐谱当作剧本而不是文字文本了”。“Letting the pianists speak for themselves”(让钢琴家去表达自身),回到过去,从而创造未来。

最后,邹教授总结道:从20世纪初的第一批录音至今,我们能够听到的Op.33的声音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历史从原本的“游牧”“无序”逐渐进入到僵化的局面,且从二战之后延续至今。德勒兹的理论让我们在这僵化的局面中找到各自的“逃逸线”——音乐之美不在同一而在多元,判断演奏的标准绝非非黑即白,而是没有对立、没有相似,是一种在差异中的重复。

讲座之后,邹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展开了进一步交流。首先,麦恩凯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演奏者,如何更好地挑选乐谱?二是如何看待学生与个性化演奏之间的关系?邹教授回答道:“首先乐谱版本非常复杂,特别是肖邦的乐谱,因此在演奏时不要拘泥于某一个版本,要多听多看不同版本的乐谱,从中汲取精华。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要求他们去做个性化的演奏,这些都是需要对某一时代的音乐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进行的。我特别建议表演的同学去学习一些模仿写作,相信这样的作曲课程会对大家的演奏有所帮助”。

随即,主持人宁老师也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即“逃逸线”的域限问题,邹教授回答道:“逃逸线没有特别明确的边界感存在,但它有一个前提——HIPHIP是在某一种规则下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即各不相似且没有主次的‘游牧状态’”。

此外,Mr.L同学就音乐去标准化的演奏风格和德勒兹的差异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提问。邹教授解释道:“音乐去标准化的演奏就是德勒兹的差异理论,音乐的标准化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等级,包括一些乐谱的等级以及演奏家们建立起来的那些无形的标准。这种去标准化的东西就是在德勒兹重复与差异的概念之下形成的”。

最后,陈浩同学就表演者在HIP观念下进行演奏时有无限度以及音乐作品聆听方式的问题进行提问。邹教授回答道:“HIP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倾向,是后现代的产物。当我们了解了HIP是对MSP的一种发展或逃逸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或者放弃MSP,它也有自己好的声音。只有共同存在,才是一种真正的多元。另外,聆听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而主观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在聆听中并不能打破以往的经验,因此在聆听时要吸收演奏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场演出都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聆听,接受多元的聆听方式,这也是我们需要持有的一种态度”。

本次讲座打开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达成了不同专业间的对话,让在场的所有师生都受益匪浅。同学们对于邹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并期待以后有更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作者:2021级研究生张静、贺向荣、陈琳、邓洋

责任编辑:肖云森

审核:叶明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