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作曲理论圆桌会议”


时间:2021-11-30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5

作曲理论圆桌会议

主持人:郭强

时间:11月7日14:00-16:00

2021年11月7日下午14时,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圆桌会议按时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根据专业不同分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作曲理论、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等五个会议室分别进行。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90余位博士和与会专家、学者在博士论坛闭幕之际再次聚会“云端”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

作曲理论会场由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作曲系郭强教授担任主持,评议人陈牧声教授,发言人丛密雨博士、董芳博士、俞卫娜博士、易慧博士、庞悦博士、李泽召博士、胡宝帅博士等人参与了本场讨论。

会议伊始,郭强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长安博士论坛,充分肯定了各位博士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介绍并赞扬每位博士汇报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感谢陈牧声教授与邹彦教授的精彩点评。

我国音乐自西学东渐以来,传统音乐受到影响是必然,引用马思聪所说:将西方作曲技术引入我国并运用也是一种衍生出来的国粹。这次博士论坛的举办也是我国作曲技术理论界的一大幸事,推动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学人自古以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在学术火花交流、碰撞的情况下才能涤荡出最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望友谊之树常青,学术之光永存。

郭强教授总结本次论坛的讨论涉及了以下几点:一是在分析实践中要关注音响本体与演奏实践,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层面;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化为教育所需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人分享、关注、投入学术研究;三是要寻找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内在关联。

陈牧声教授谈到在这个信息与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我国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学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与国家的全方面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陈牧声教授肯定了各位博士在各自领域内一些破冰式的开拓。陈教授一方面希望各位博士可以深化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研究中拓宽我们的视野,考虑研究对象受到的多方面影响。从而走出更高的,更具特色的研究视野,希望有更多惊喜的研究成果出现。

董芳博士在发言中就自己参加本次博士论坛发表了自己的感慨。作为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一名教师,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本次博士论坛中再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并感谢邹彦教授在点评中的中肯意见,高度认同陈牧声教授在点评中提到的“活性音乐”和文本音乐与音乐文本的关系。

李泽召博士在发言中谈到在两天的交流中受益颇多,每位博士都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就个人而言,需要反思如何才能有更加全面的研究方法,缓和分析领域的二元对立思维,增加分析中历史性、结构性、美学性的分析,为音乐分析给予更多的视角。在“新文科”的发展大环境下有跨学科的大胆尝试,有一个综合性的审视;从表演、聆听的角度给予一定的关照。在对二十世纪音乐的研究中注重创作观的重要性,对音乐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海音乐学院的胡宝帅博士在发言中谈到,在这次博士论坛中听不同博士的发言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并就李泽召博士的发言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如音乐中的“时间性”,这些都是日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丛密雨博士在发言中谈到本次博士论坛发言文章的缘由,分享了自己对复调研究和歌剧研究的经历,并感慨在这次博士论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俞卫娜博士在发言中谈到本次博士论坛发言文章的缘由,分享自己在创作和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雒鹏翔博士在发言中分享了她在本次论坛中的发言题目,并且谈到对学科跨界的感受。针对各位博士的发言和陈牧声教授的评议,基于学理问题的有关内容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并且怎么做。

本次论坛侧重于中国当代作品研究。在相关领域中要追朔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作曲技术理论,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母语与本民族文化。在分析实践中要从这两方面深度考量,在创作中从形、神、意中运用,不断挖掘音乐作品中深层的内涵。以自身研究赵季平的作品举例,反思自己对调式体系的个案研究,并且如何从不同角度开展,将自己的研究与表演结合。期待作曲理论研究板块可以越做越好,希望我们的论坛可以继续办下去。

庞悦博士在发言中谈到由于各位博士的教育背景不同,所以每个人研究的视域不同,这些都是在日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内容。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庞悦博士发现,学生在作品创作与分析实践中仅关注于音高技术。近几年来学者们在作品分析方面采用多视角和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究。贾达群教授曾说“分析也是一种创作”,音乐分析需要实实在在,带有个人创意性的内容呈现,我们要从作曲的美学角度、听觉感知、技术角度和作品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不能只从技术层面做出空洞而笼统的分析。

答疑环节

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谭婧雅提问道:“在现阶段的学习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本土作曲家运用中国民歌或者器乐音乐元素进行创作,那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深入去了解一下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

郭强教授表示:“传统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的作曲家都脱离不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否则创作就是空中楼阁。我们需要在努力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进行传统音乐的学习。郭文景、秦文琛的音乐作品中蕴含强烈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对大家很有启发。”

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王之就6日下午的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表示大家的发言对自己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如在复调技法分析方面,从音高结构到织体,再到结构层次,以小见大地进行论文写作;在作品分析中如何从作品框架的“一块砖”到“一栋楼”,如何从结构中延伸出与作品内涵的若干话题进行探讨;在创作实践中考量原创与改编之间的关系,如何保留原素材的精华部分并突出自己的特色。表示在后续的创作与论文写作中要将在本次博士论坛中所学到的东西理解并运用。

董芳博士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提倡两条腿走路,既要创作作品,又要进行分析实践,在学习与工作中如何调和两者的关系?”

雒鹏翔博士指出针对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有较好的创作条件(如乐队或相关项目),可以将科研暂缓,抓住创作实践的机会,并且在分析中要内化作品,懂得自己在创作中如何应用。

庞悦博士指出对于创作与科研无较大差别,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调节创作分析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学生时要对自己涉及不深入的方面要继续钻研。

郭强教授借用邹彦教授引用李泽厚的话说到,我们应用百分之九十的实践研究、分析作品,用百分之十的时间进行创作。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可获取业界最新的科研成果,从中获取借鉴,学习研究的方法,因为文献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

名为“麦子”的网友提问道:“当代创作中,我们看到非常多以西方古典技法为基础,并加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作品。然而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为基础逆行融入古典技法是值得探索的。在这一方面国内是否有典型作曲家。”

陈牧声教授回答到:谈到这样的作曲家例如约翰·凯奇,由于美国的历史较短,无法以传统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约翰·凯奇认为这样的文化背景可以使他在创作中走得更快,对传统的看法更宽泛。瑞士的胡波教授后期的创作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理解则是人类的文化传统。

我们作为中国人,心中有很强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但我们也不能排斥一些作曲家研究和应用异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具有哲学和文化的双重含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作曲家,我们应当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于“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为基础逆行融入古典技法”的问题陈牧声教授以中西医之争做类比,强调我们要探索声音背后流露出来的“自然性”,寻找音乐和声音当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古典音乐要探究其背后的自然属性,回归到声音中自然的美,用这种美重新建构我们自己。

就民歌的问题而言,陈牧声教授认为民歌本身蕴涵着一种语言。在这个大家都讲普通话的时代,民歌和戏曲是唯一可以回到语言本性的艺术形式。我们要从中抽象出其中存留的语气性。这种语气性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器乐创作中,无论是调性音乐还是无调性音乐,这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说,语言消失的地方语言就出现。实际上,音乐中存留了很多语言语气性的内容。中国的作曲家和理论家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西方的作曲理论技术后回到自然性和语气性上。这样就可以更近地接触到音乐艺术的本源所在。

胡宝帅博士就“应用中国传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这一话题以巴托克提出三种创作中的应用方法和国内作曲家于京君的创作为例展开论述,提出相应的创作方法。

李泽召博士认为作曲家对素材的引用取决于个人的想法。这是严肃音乐当中的一种风格,是当代严肃音乐创作中的一种融合状态。

名为“莞”的网友提问到:“现在有些现代音乐并没有好的可听性,却能够有很强的可分析性,那这些作品的意义有多深,是否能称为好的音乐?”

针对此问题李泽召博士有以下三点看法:从音乐本体来说二十世纪音乐的试验性大于可听性,但为创作带来许多思路与方法;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审美程度与作品是否一致;电子音乐、纯声学音乐虽然可听性不强,但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郭强教授认为我们应当摆正自己欣赏的角度,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审视现在,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审视传统。

庞悦博士谈到对于不同种类的音乐,有没有一个标准,什么是音乐的“可听性”。所谓好的音乐是可以感知到音乐的共性(自然性、语气性、呼吸、音乐自身的张力等)。

名为“Allen”的网友提问到:“一个学者说作曲家创作出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就是独立的了,但是有一些音乐分析学者却说心分析音乐要将其放置在作曲家创作背景下去分析。这两个观点相互矛盾吗?”

丛密雨博士认为这两个观点不矛盾,虽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独立的,但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也不能避而不谈,作曲家的选材一定受他对经历所影响。

会议最后,郭强教授对参加本场讨论的各位专家、各位博士以及听会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呼吁大家共同期待第五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如期举办,大家相聚西安。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