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读书会

读书会

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读书心得及学习方法分享会


时间:2021-10-30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21

2021年10月30日10:00,人文学院师生于四号楼303教室举办了读书会活动本次活动由2019级陈浩同学主持,邀请叶明春老师作“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读书心得分享”。人文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和研一的部分同学们分别交流学习心得并提出不同的困惑,叶老师和宁颖老师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解答与交流。

 

读书会现场

叶明春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师从蔡仲德先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蔡仲德先生(1937-2004)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是蔡先生的论文集,主要涵盖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及争鸣”、“嵇康等知识认识分子的士人格”、“青主为代表的近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与反映论”,对于“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创新”等学术问题,以此探求“音乐之道”的精神实质。用叶老师的话来说:“蔡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理论高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本主义’”。

 

蔡先生亲赠叶老师的书


 

 

 

蔡先生一生追求的“道”就是“人本主义”,其思想主要来自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卡西尔的《人论》等。随后,叶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道”的问题,问同学们师者“传道”的“道”是什么?又问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你从读书中体会到什么”、“你读书的困惑在哪里”等问题。同学们依次表达了自己的心得、想法和困惑。

 

宁颖老师随后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想法:

首先,关于为什么读书,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在浩瀚宇宙和悠悠历史长河之中,人非常的渺小,只有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才能明白读书的意义。因为通过读书,我们才有可能超越时间,才能足不出户即可跨越空间,跨时空地与古人对话,去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

其次,关于读书的心态。读书时应尽量打开自己,去尝试理解各种不同的现象与观点,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和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如此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书,才能更加饶有趣味的去读书。

再者,关于怎么读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会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读什么,这时老师的引导和建议就显得格外重要,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兴趣给出不同建议,把握方向。另一方面,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应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此能把握精髓,又能提高效率。

 

 

 

叶老师对宁老师的分享做出回应并高度赞同。

最后,叶老师面向同学们的问题总结了五点分享:

1.关于“道”:“道”就像“真理”,有学问之“道”、学习之“道”。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和道家对“道”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同学们应该了解“学”就是“问道”、“求道”。“道”是人类智慧的显现,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我们学习与研究始终贯穿“观念”-“行为(仪式)”-“结果”的逻辑自洽。因此要求同学们努力到“正知”(尊重客观、科学[证实与证伪])、“正念”(正确的认知观念)、“正觉”(正确的自我觉解)。求“道”就是求“科学”、求“真理”,既要符合逻辑、又要符合客观,要经得住“证伪”。学习与研究要有《论语·里仁》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

2.关于“方法”:宏观上把握“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可以按时间、按类别、按层次、按特征归类。演绎是让一般回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微观上注重“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龙去脉)”。以这种方法去不断实践和学习,所把握信息就是准确的,而不是大概、好像、差不多。

3.关于“人文”:《周易·贲·彖》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痕迹,文是形式。在人文学院,同学们就是要让文、史、哲、艺术“众神归位”,归于“人文”。要有乐此不疲探索真理的精神,研究“人的问题”,与古人的智慧(能量)的不断交互,陶冶自己的情操,得到情感的抚慰。

4.关于“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认知。认知除了需要建立良好的三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之外,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审美观”。虽然同学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但归根到底都是在学习和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

5.关于“格局”:学习中获取的信息要有“由外至内”再“由内至外”的过程,做好学问要站在世界和人类的大格局之上。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为人类)”四重境界的理论。真正的学者应该是为人类点亮“薪火”的人。

 

 

 

同学们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交流中对“为学”与“为道”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术也就是在前辈的“传”与后辈的“习”中,在不断的交流中所延续,正所谓薪火相传。同学们也将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去进一步的实践和体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