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读书会

读书会

《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6期(总第84期)


时间:2012-10-24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0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史学

解读“开皇乐议”中的几个谜团

本文对隋初“开皇乐议”中郑译所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解读。1.究竟“几声(二声、三声、声声)乖应”?笔者认为“二声乖应”最妥,因为郑译等人尊奉“正声音阶”而贬抑下徵音阶,前者第四级音为变徵,后者为清角,故曰“二声乖应”;2.苏祗婆音阶问题:按今通用唱名,龟兹音阶实为一自然七声音阶之Sol调式音阶,而郑译出于错误的音乐理念,将根本不是龟兹音阶、而与“正声音阶”“冥若合符”的一组音(Fa、Sol、La、Si、Do、Re、Mi),充为鬼兹音阶译介过来,藉以“校正”乐府所用的下徵音阶;3.“八音之乐”问题:“八音之乐”即 “八风”(八声音列)之乐,系有仲吕宫下徵音阶与黄钟宫下徵音阶综合而成的八声音列,用以打通两调域阀而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表现力。其第八音因在应钟律位,故称“应声”。

(摘自《天籁》2012年第3期 徐荣坤文)

对中国弦乐器起源的考察与认识

中国弦乐器在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索其起源是中国音乐史学与乐器学的基本论题之一。留存至今的古代文献典籍中对弦乐器起源的载述不足为据,从考古学的视角观察,以琴瑟为代表的中国弦乐器应为中国南方楚文化遗存。作为齐特(Zither)类弦乐器,与我们普遍认为的由狩猎工具——弓弦演变而成的以弓形竖琴为代表的弦乐器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弦乐器西来说暂无可靠依据,其产生与发展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何况一般认为弦乐器的激发方式是先有“拨”和“击”弦 ,“擦”弦产生较晚 而以琴瑟为代表的中国弦乐器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制,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弦乐器在形态、材质、 定弦法和演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这一点也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并予以探究。综上所述 较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华夏先民在原始音乐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利用当时的生产手段,绳

丝为弦,爰伐琴瑟,最终创造出华夏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弦乐器。我们通过对中国弦乐器产生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秦汉以降古琴艺术的递兴嬗替。

(摘自《黄钟》2012年第3期 叶键、黄敏学 文)

中国古代乐律实践中的智慧闪光

—-“阴阳旋宫法”实践与理论初探

“阴阳”观念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拥有久远的历史和重要地位。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 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本文探讨的古代旋宫法的理论与实践,同样体现出阴阳观念的深刻影响。见诸文献记载的,无论是《吕氏春秋·古乐》“伶伦┄┄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还是《春官·大司乐》的“奏黄钟,歌大吕”之论,都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一阴一阳之道生成完整“十二律”的努力。虽然这些文献中所论的阴阳律吕,可能更多是对十二律奇(六律)偶(六同)组合的归纳,但由音列相差一律(半音)的两件同类乐器(或同一乐器的两组不同音列)所构成的完满的“十二律旋宫”,也明确反映出阴阳观念在结构这一“井然有序的整体”(an ordered whole)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当然,从前文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到,传统音乐拓展旋宫范围的方法,也并非仅运用相距半音的两组音列一种,还存在相距大三度(如辉县琉璃阁商埙)、 大二度(如马王堆汉笛)或纯四度(如定县子位村管子)音列组合运用的情况,这可能与特定音乐审美或宫调表现需要(如正反调)等因素有关。 但从本质上讲,通过结构相对简单且容易操作的音列组合,实现更为复杂的宫调转换的做法,均可视为“阴阳旋宫”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古人在阴阳观念影响下,采用驭繁于简手法实践十二律旋宫的有益探索。匈牙利音乐学家萨波奇·本采曾指出,民间音乐以较缓慢的速度来进行运动,并以慢得多的时间概念生存着。 黄翔鹏先生的曾侯乙钟磬铭文研究表明,铭文乐学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可追溯到两汉以后,直至保存至今的传统音乐之中。 如传统音乐中的固定名标音、记谱传统,宫调体系中的右旋传统,大、正、少八度组的命名,高商曾和低商角的民间调律传统,以及民间四宫传统、 燕乐二十八调问题等,都可能通过钟铭的研究在先秦找到源头 我们相信,这种早在战国曾侯乙雌雄篪及编磬音列中即得到明确体现的“阴阳旋宫”理念,同样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同曾侯乙编钟的诸多特性一样,始终“以慢得多的时间概念生存着” ,成为丰富和完善传统音乐宫调理论与旋宫实践的基本手段之一 。

(摘自《音乐研究》2012年第4期 秦序、李宏锋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基本乐科

1. 评《葛铭对“旋宫转调”概念之求解与索考》∕于韵菲∥中国音乐学.2011.3.119-126

2. 唐宋燕乐二十八调及《梦溪笔谈·补笔谈》之印误∕李武华∥交响.2011.2.5-8

3. 交响乐队音色在练耳高级阶段的应用与思考∕梁珂∥交响.2011.3.120-123

4. 乐理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承∕蔡梦∥人民音乐.2011.8.63-65

5. 宫调史研究导论∕杨善武∥音乐研究.2011.5.48-57

6. 视唱练耳教学三思∕肖安平∥齐鲁艺苑.2011.6.28-29+41

7. “均、宫、调三层次概念”之内涵∕刘永福∥天籁.2011.3.44-46+127

8. 琴歌打谱规律初探∕薄克礼∥乐府新声.2011.3.95-97

9. 和声听辨训练的基石与关键:关于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一些思考∕苏文婷∥音乐与表演.2011.4.133-136

10. 与崔宪先生再商榷:对《一篇缺少学术含量的“音乐评论”》一文的回应∕徐荣坤∥中国音乐学.2011.4.91-100

11. 中国古代量音技术索隐∕郭树群∥黄钟.2011.4.267-277

12. 重拾“引商刻羽”的命题∕陈明∥黄钟.2011.4.278-283

13. 唐代旋宫转调形式的流变∕郑荣达∥中国音乐.2011.4.6-14

14. 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为指导,促进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闫震;牟雪莲∥中国音乐.2011.4.163-165+188

15. 视唱练耳课程中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龙晓匀∥中国音乐.2011.4.176-180

16. 中国乐理的十个基本概念∕杜亚雄∥音乐探索.2012.1.36-40

17. 论潮州弦诗乐诸调及其偏音体系的特点∕周天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62-71

18. 论隋唐燕乐调式的历史变迁∕庄永平∥中国音乐.2012.1.81-86

19. 视唱练耳教学中即兴理念与方法的运用∕罗凌∥音乐与表演.2012.1.101-106

20. 对《碣石调·幽兰》打谱的分析和研究∕杨秋悦∥乐府新声.2012.1.170-179

21.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刘永福∥乐府新声.2012.1.180-182

22. 何为五旦七调:让音乐本体说话∕林林∥音乐研究.2012.2.47-56

23. 回忆苏联专家巴拉晓夫及其视唱练耳专家班∕姜夔∥人民音乐.2012.6.48-49 学堂乐歌与视唱练耳的萌发

24. 学堂乐歌与视唱练耳的萌发∕刘斌∥人民音乐.2012.6.56-57

25. 吟诵的记谱∕秦德祥∥音乐艺术.2012.2.74-77

26. 论视唱练耳教学中调性进阶的新方法∕李金华∥黄钟.2012.1.152-156

27. 多元与综合:新时期本科视唱练耳教学探索∕黄茜∥黄钟.2012.1.157-164

28. 由宋代“二变说”分歧看《燕乐》中“变、闰”的含义∕谷杰∥黄钟.2012.2.33-38

29. 论格里高利圣咏∕刘波∥黄钟.2012.2.56-67+83

30. 探寻燕乐调的归并路径∕庄永平∥音乐与表演.2012.2.75-82

声乐艺术

1.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蔡多奇∥音乐探索.2011.2.112-113+128

2. “演”“唱”兼顾提高作品的表现力:谈加强表演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杨甦∥音乐探索.2011.2.114-116

3.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上海的传播与影响∕孙悦湄∥音乐与表演.2011.2.39-48

4. 论谭小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演唱表达:以《彭浪矶》、《正气歌》为例∕张伟∥音乐与表演.2011.2.123-128

5. 诗乐合璧 情景交融:试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意境美∕陈洁∥音乐与表演.2011.2.137-140

6. “民族唱法”二题∕刘韧;蒲亨强∥音乐艺术.2011.2.76-81+5

7. 论润腔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应用∕王宇琪∥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2.66-69

8.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歌曲与歌剧发源∕潘达∥齐鲁艺苑.2011.5.20-24

9. 论音乐声音材料德特殊性∕石蔚∥齐鲁艺苑.2011.5.25-27+30

10. 歌唱与自我感觉∕张庆朗∥齐鲁艺苑.2011.4.28-30

11. 声以情为源 情以声为魂:声乐“以情带声”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王远∥民族艺术研究.2011.4.79-83

12. 论合唱发声基础∕刘波∥黄钟.2011.3.140-146

13. 论声乐演唱中苏州吴文化之体现∕吕琳∥黄钟.2011.3.147-152

14. 论音乐剧专业声乐教学的三个辩证统一关系∕曾诚∥黄钟.2011.3.153-158

15. 试论高师合唱课欣赏内容教学活动中良好审美心理动力场的构建∕王育霖∥中国音乐.2011.2.123-127

16.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孙悦湄∥交响.2011.2.103-106

17. 咏叹调《我仰慕你,眼睛》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陈放∥交响.2011.2.107-111

18. 声乐表演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赵晓妮;杨敏∥交响.2011.3.132-133

19.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在矛盾中探索前进∕韩天寿∥人民音乐.2011.7.65-67

20. 论生活空间和舞台表现的关联性∕朱梅玲∥音乐探索.2011.3.128-130

21. 对国际声乐比赛选手演唱修养的认识:以意大利阿尔卡莫国际声乐比赛为例∕李秋玉∥音乐探索.2011.3.135-137+141

22. 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陈光剑;谭春艳∥音乐探索.2011.3.138-139+56

23. 论发声训练中声腔的形成和稳定∕洪健生∥人民音乐.2011.9.50-51

24. 中国声乐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声乐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 马秋华∥中国音乐.2011.3.148-151

25.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多声声乐作品表演形式在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应用∕李静玉∥乐府新声.2011.3.161-163

26. 沃尔夫艺术歌曲演唱技巧初探:以《莫里克歌曲集》中五首作品为例∕杜立新∥乐府新声.2011.3.196-198

27. 维瓦尔第《圣母悼歌》的声乐演唱初探∕李姗∥乐府新声.2011.3.202-205

28. “跨界音乐”对我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何纯梁∥人民音乐.2011.11.38-39

29. 吐字的功夫在于发声方法正确:谈歌唱的吐字问题∕田玉斌∥人民音乐.2011.12.45-47

30. 认识声乐艺术的几个误区∕石惟正∥音乐与表演.2011.4.62-66

31. 冰清玉洁 唯美和谐:评“雪人组合”的歌唱之路∕智艳∥音乐与表演.2011.4.76-78+91

32. 心象·共鸣·声情:从文本到行为的歌唱二度创作历程∕苗雨∥音乐与表演.2011.4.79-87+196

33. 适度地诠释与表达:声乐演唱情感问题探析∕黄丽珠∥音乐与表演.2011.4.88-91.

34. 声乐人才培养中的“天赋”与“悟性”探究∕袁晓虹∥音乐与表演.2011.4.120-125

35. 论早期意大利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以《阿玛莉丽》、《绿树成荫》、《请告诉我》为例∕郑奕∥音乐与表演.2011.4.126-132

36. 原文唱词在歌唱中的地域性音乐价值谈:“唱词音声说”三探∕钱茸∥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51-55

37. 美声学派(Bel Canto)概述∕郎毓秀∥音乐探索.2011.4.50-53

38. 试论当代歌唱家在《偷洒一滴泪》歌唱处理上的异同∕黄丽珠∥音乐探索.2011.4.118-120

39. 论歌唱艺术活动中“说”机能的训练∕雷晓兰∥音乐探索.2011.4.139-141

40. 论合唱艺术在中世纪的转变∕王拥军∥中国音乐学.2011.4.119-123

41. 歌唱技法之思辨性艺术哲理探微:以有定规与无定法、科学性与艺术性、口传与心授为题∕韩勋国∥黄钟.2011.4.384-392

42. 对我国古代声乐论著中“上如抗,下入坠”观念的再认识∕洪健生∥中国音乐.2011.4.173-175+184

43. 略论当代民族唱法音色审美的多元化发展∕滑静∥中国音乐.2011.4.193-196

44. 中国歌剧演唱与欧洲歌剧演唱之比较:中国歌剧演唱研究(续二) ∕杨曙光;贺蓉∥中国音乐.2011.4.211-219

45. 罗良琏教授声乐教学艺术探析∕龙涛∥中国音乐.2011.4.230-233

46.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金铁霖∥乐府新声.2011.4.5-8

47. 歌唱中声字关系之思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声、字关系24字诀∕刘辉∥乐府新声.2011.4.9-10

48. 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廖昌永∥乐府新声.2011.4.11-15

49. “定位”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马秋华∥乐府新声.2011.4.16-18

50. 根植沃土 共创时代民族艺术:记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 胡天虹∥乐府新声.2011.4.19-21

51. 何训田《阿姐鼓》的分析和演唱研究∕薛莲∥乐府新声.2011.4.166-167

52. 声乐教学中教师情感战略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必要性∕王璟华∥乐府新声.2011.4.184-185

53. 高师声乐教学中加入歌剧咏叹调的必要性∕周有全∥乐府新声.2011.4.195-198

54. 并立 渐进 交融:论声乐演唱中人声的乐器观与表情观∕冯宏∥乐府新声.2011.4.252-254

55. 对歌唱呼吸问题的再认识∕夏海蕾∥乐府新声.2011.4.218-220

56. 改编民歌的艺术特色研究∕王燕∥乐府新声.2011.4.224-226

57. 对新时期陕西声乐创作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张娟∥交响.2011.4.66-70

58. 勋伯格《空中花园篇》诗乐关系辨析∕冯存凌∥交响.2011.4.78-82

59. 歌唱之道:以字行腔:追忆应尚能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探索历程∕杜昀鹏∥天籁.2011.4.21-30

60. “歌永言”,我国(汉族)歌唱的特征: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读后(下) ∕洛地∥天籁.2011.4.31-42+118

61. 歌曲演唱中如何处理声与诗的关系:苏珊·朗格“同化原则”的启示∕宋静∥中国音乐学.2012.1.141-144

62. 洛马克斯《歌唱测定体系》之读解与分析∕朱腾蛟∥音乐探索.2012.1.55-64

63. 歌唱记忆的理论探究∕陈辉∥音乐探索.2012.1.118-120

64. 对声乐训练中“哼鸣”之争的思考∕周密∥人民音乐.2012.1.23-25

65. 浅谈流行演唱教学∕廖薇∥人民音乐.2012.2.83-85

66. 重新论证“胸腹式呼吸法”∕张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148-152

67. 浅谈周小燕教授的声乐教学特点∕于萍丽∥天籁.2012.1.116-119

68. “定位”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马秋华∥中国音乐.2012.1.144-146

69. 从巴洛克到20世纪的西方声乐演唱风格演变:《歌唱风格》(Singing in Style)读书札记∕丁东红∥乐府新声.2012.1.142-146

70. 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缄默知识运用的思考∕焦春梅∥音乐研究.2012.2.110-116

71.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跨界演唱∕薛强华∥人民音乐.2012.4.48-50+95-96

72. “古曲”难唱是精神:从“古曲”演唱到当下民族声乐教学思路的几点断想∕赵毅∥人民音乐.2012.5.38-41

73. 音乐和文学在声乐艺术中的结合∕石惟正∥人民音乐.2012.5.46-48

74. 外国专家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李占秀∥人民音乐.2012.6.50-53

75. 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黄莺;杨健∥黄钟.2012.1.120-125

76. 冯家慧教授的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及其理论∕张莺燕∥黄钟.2012.1.165-173

77. 论湖南新化山歌特征与演唱∕刘亦群∥黄钟.2012.1.174-180

78. 歌手共振峰Praat软件测量分析初探∕陈彧∥天籁.2012.2.87-93

79. “联觉”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胡新民∥音乐与表演.2012.2.120-125

音乐教育

1. 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宋蓓∥人民音乐.2010.6.32-35

2. 借鉴 反思 提升 创新:“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综述∕宋方方;邱桂香∥人民音乐.2010.6.36-37

3. “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朱洁琼∥人民音乐.2010.6.38-40

4. 新思路带来新突破:项阳“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文化”课程之思考∕白晓炜∥人民音乐.2010.6.41-43

5. 音乐创作表演学科的学术性认知:兼谈我国音乐学学科设置与学位体系构想∕贾达群∥人民音乐.2010.6.70-72+95-96

6.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材建设问题∕杨和平;宋莉∥人民音乐.2010.9.64-66

7. 关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提纲∕修海林;秦润明∥中国音乐.2010.2.32-35+56

8. 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李媛∥中国音乐.2010.2.192-194

9.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授策略和学习活动方式∕王州∥音乐探索.2010.3.97-100+96

10. 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中的有效记忆法∕冯坚;关继文;唐碧蓉∥音乐探索.2010.3.101-104

11. 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李伟∥音乐探索.2010.3.105-107

12. “广东省普通高考音乐术科统考:组考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雷光耀;温方;陈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21-124

13. 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邓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2-135

14. 人文学科的现代性困境:兼及音乐学的现实处境∕祁宜婷∥交响.2010.3.10-14

15. 漫漫求索之路:国内音乐剧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评论∕康啸∥人民音乐.2010.10.58-61

16. 对我国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布局与规模现状的分析∕焦春梅∥2010.4.59-69

17. 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2010.3.89-93

18.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网络化趋势与对策∕李怀泽∥中国音乐.2010.3.159-161

1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量化分析与生师比研究∕王自东∥中国音乐.2010.3.162-167+172

20. 高等音乐艺术教育视野下的东北区域音乐文化建设∕白玮∥乐府新声.2010.3.3-9

21. 北京历史上的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孟维平∥人民音乐.2010.11.48-50

22. 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培养目标、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演变∕唐琼∥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20-27

23. 中央音乐学院导师谈研究生教育∕吴晓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28-32

24. 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陈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78-86

25. 台湾的音乐教育∕张己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131-134

26. 激情满怀话乐教:析李抱忱的抗战音乐教育思想∕王南∥音乐艺术.2010.4.23-29

27. “博洛尼亚进程”影响下的巴黎音乐学院体制变革初探∕乐佾真∥音乐艺术.2010.4.93-97

28. 音乐数字化对当下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影响:浅谈艺术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绍迅∥人民音乐.2010.12.64-66

29. 基于主体性目标体系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研究: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尹爱青;王稼之∥人民音乐.2010.12.67-69

30. 俄罗斯儿童音乐学校的特点∕冯万圻;张淑珍∥天籁.2010.4.94-98

31. 应运而生 乘势前行:我院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地缘优势的延伸思考点滴∕周晓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10-113

32. 基于课堂生活: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张荫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22-126

33. 音乐科研能力研究及对策∕敖昌群∥音乐探索.2010.4.95-97

34. 关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刘新庚;郝巍∥音乐与表演.2010.4.141-145

35. 人才培养是21世纪高等音乐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第一次东亚音乐教育大会学术论坛上的讲话∕刘辉∥乐府新声.2010.4.3-4

36.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历程分析∕ 于学友∥乐府新声.2010.4.181-183

37. 论西班牙以教育为目的音乐会中的学生经验研究∕加布里埃尔·卢辛尼克;康斯坦撒林·肯;米磊∥乐府新声.2010.4.184-186

38. 拼接音乐:通过创造声音氛围研究地域文化∕让·弗雷德·加罗德;郭澜∥乐府新声.2010.4.187-190

39. 音乐院校科研活动的分类管理及评价∕王虎∥乐府新声.2010.4.191-193

40.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褚灏∥中国音乐.2010.4.107-111

41. 论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王红艳∥中国音乐.2010.4.203-206

42.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来分析∕刘欣;尹爱青∥中国音乐.2010.4.240-243

43. 和谐与世界的未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综述∕张宁∥人民音乐.2011.1.7-9

44. 努力推进《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建设:“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外国民族音乐》教材教学研讨会”记实∕王州∥人民音乐.2011.1.24-25

45. “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马达;董皞∥人民音乐.2011.1.47-49

46. 德国20世纪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杨燕宜∥人民音乐.2011.1.72-75

47. 埃德温·戈登的教材《即时投入》之研究∕苏杭∥乐府新声.2011.1.154-157

48. 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艺术探究∕黄志江∥乐府新声.2011.1.147-149

49. 张謇世家与南通音乐教育探源∕陈志刚∥天籁.2011.1.24-27

50. 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与转向的文化分析∕管建华∥中国音乐.2011.1.8-17

51. 总结、规划、探索、进取:对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李秀军∥中国音乐.2011.1.113-116

52. 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若干思考(二):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四份教学计划看其教学模式与理念的调整与更新∕和云峰∥中国音乐.2011.1.117-127

53. 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及其启示∕张秋月;许放∥中国音乐.2011.1.187-191

54.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 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陈柳∥人民音乐.2011.2.56-58

55. 音乐教育“培养类型”与“培养级别”发展的历史探微∕李晶∥人民音乐.2011.3.33-35

56. 整合下的创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述评∕朱咏北∥人民音乐.2011.3.39-41

57. 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专家笔谈∥音乐研究.2011.2.6-26

58. 基于现代电化教育技术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田耀农;黄虎∥音乐研究.2011.2.50-55

59.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目标构建与表述∕崔学荣∥音乐研究.2011.2.39-49

60. 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张君仁;王冰∥音乐研究.2011.2.27-38

61. 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综论∕陈宗花∥音乐研究.2011.2.69-79

62. 中国音乐教育近代化问题的哲学反思:从黑格尔的实践观与自由哲学中获得的启示∕郝思震∥交响.2010.4.79-81

63. 音乐学的性质及其学科建设∕杜亚雄∥音乐探索.2011.1.27-29

64. 艺术院校科研工作探析∕刘立云;宋显彪∥音乐探索.2011.1.30-33

65. 音乐科研能力评价研究∕李虻;庾光蓉;李姝∥音乐探索.2011.1.34-37

66. 周畅先生与“因材施教”∕罗天全∥音乐探索.2011.1.38-42

67.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饶泽荣∥音乐探索.2011.1.49-51

68.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如何体现思辨性∕管乐∥音乐探索.2011.1.52-55

69. 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孙玄龄∥中国音乐学.2011.2.5-11+2

70. 从“实体”到“交往”:当代音乐教学论研究思维的转向∕朱玉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38-142

71.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音乐实践教学的定位及改革思路∕连苹∥乐府新声.2011.2.126-131

72. 论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下的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马颖∥乐府新声.2011.2.138-141

73. 中美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之比较分析∕朱晓丹∥乐府新声.2011.2.142-144

74.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症结摭谈∕冯春玲∥交响.2011.1.93-96

75. 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谢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55-158

76. 高等教育中新型音乐专业的多元整合化构建思考∕陶一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59-161

77. 高师音教改革实践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性问题∕张进∥音乐探索.2011.2.123-125+122

78. 艺术院校教育中文学与其他艺术整合探讨∕何晓锋∥音乐探索.2011.2.126-128

79. 基于生态式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王喆;李婷婷∥音乐探索.2011.2.129-131

80.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王小天∥音乐探索.2011.2.132-134

81. 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周娟娟∥音乐探索.2011.2.135-137

82. 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孙继南∥音乐与表演.2011.2.14-23+177

83. 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三种取向:基于对CNKI(2000-2010年)论文的分析∕王东雪∥音乐与表演.2011.2.112-118

84. 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看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刘莉∥音乐与表演.2011.2.119-122+140

85.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课的设置理念与若干思考∕桑德诺瓦∥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2.32-40

86. 论提升音乐教师质量的有效途径∕王梅∥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2.48-50

87.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李飞飞;尹爱青∥人民音乐.2011.6.59-61

88. 简述日本高等音乐教育之发展历程∕马小芸∥人民音乐.2011.6.74-77

89. 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夏毅和∥民族艺术研究.2011.4.67-70

90. 音乐教育价值的“三重关系”及内在一致性∕张业茂∥黄钟.2011.3.118-126

91. 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对非语言符号的关照∕陈怡∥黄钟.2011.3.127-130

92.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管建华∥音乐与表演.2011.3.84-94+170

93. 音乐教育价值研究的路径探讨∕张业茂∥音乐与表演.2011.3.; 95-102

94.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课程观∕朱玉江∥音乐与表演.2011.3.103-108

95. 印度传统音乐教育在中国之现状探究∕张玉榛∥中国音乐.2011.2.51-59

96. 传承与传播:贵州大学苗侗民间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张应华∥中国音乐.2011.2.92-97

97. 自由与严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克兰音乐学院调研思考∕范映静∥中国音乐.2011.2.179-181+219

98. 关于我国艺术学学科学位体制及二级学科目录设置等问题的思考∕贾达群∥音乐研究.2011.4.101-103+113

99. 兴国之策 帝王之业:试论成康盛世的国民乐教∕符伟∥交响.2011.2.15-18

100. 孔子与席勒乐教思想的历史契合:从审美教育到社会完善∕赵岩;张伦敦∥交响.2011.3.84-87

101. 音乐教师五项全能技术拓展及其教育理念解析∕王延松;白萌∥交响.2011.3.124-128

102. 理论作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园地中的重灾区∕方弋∥人民音乐.2011.7.62-64

103. 从“四大件”到“多声部音乐”: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探索∕张力∥人民音乐.2011.7.68-70

104. 关于中国音乐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观点∕代百生∥音乐探索.2011.3.117-120

105. 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求实∕杨和平∥音乐探索.2011.3.121-124

106. 高校音乐科研评价体系研究∕庾光蓉;李虻;陈达波∥音乐探索.2011.3.125-127+120

107. 黎锦晖为孩子们营造美育乐园:以《小朋友》周刊为例∕肖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36-43

108. 澳门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代百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151-156

109. 异域同族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课程结构建设∕胡小满∥人民音乐.2011.10.50-52

110. 一个观点、一套教材、一个薄弱环节: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学研讨会综述∕马达∥ 人民音乐.2011.10.58-59

111. 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林红;管建华∥中国音乐.2011.3.15-24+42

112. 印度音乐教育在中国之研究意义与思考∕张玉榛∥中国音乐.2011.3.60-62+70

113. 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构建与设计∕秦润明∥中国音乐.2011.3.173-176

114. 实验教育学理论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叶继红∥音乐与表演.2011.4.109-115+196

115.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基本对策∕许洪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106-113

116. 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对我国综合艺术教育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冯伯阳∥音乐探索.2011.4.3-6

117. “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张业茂∥音乐探索.2011.4.122-126

118. 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王州∥中国音乐学.2011.4.124-128

119. 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为例看黄自的国民音乐教育思想∕孔旭∥中国音乐学.2011.4.129-136

120. 音教争执:以辛亥前后“音乐教育”为例∕李岩∥黄钟.2011.4.41-50

121. 辛亥革命时期乐歌中的女性解放∕刘莎∥黄钟.2011.4.51-62+72

122. 关于音乐艺术高素质、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胡志平∥黄钟.2011.4.284-288

123. 五十天教学互动日志:关于音乐学写作问题讨论三∕韩锺恩∥黄钟.2011.4.289-296+322

124. 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王州∥音乐研究.2011.4.105-112

125. 埃德温·戈登音乐性向研究述评∕许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42-148

126. 推进教学质量工程,提升音乐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陈平;张建华;闫笑雨;韩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61-169

127.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马东风∥中国音乐.2011.4.64-69+102

128. 缪天瑞音乐教育思想研究:纪念缪天瑞先生逝世二周年∕汪洋∥中国音乐.2011.4.82-86

129. 寻根路上 播种新苗:董维松教育教学思想论∕孙小钧∥中国音乐.2011.4.87-90

130. 再论“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张欢;张力泉∥中国音乐.2011.4.137-140

131. 整合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创新地区高校音乐教材∕韩育民∥中国音乐.2011.4.147-150

132. 终身教育观念下的音乐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设计∕白英∥中国音乐.2011.4.185-188

133. 民智兮国牢:对张謇为我国早期校歌文化所做的贡献的研究∕ 詹皖∥中国音乐.2011.4.220-225

134.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徐寒梅;温泉;李林∥中国音乐.2011.4.234-236

135. 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郭小利∥乐府新声.2011.4.186-188

136. 清末民初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杨和平∥交响.2011.4.91-101

137. 论“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王州∥音乐艺术.2011.3.128-133

138. 中国传统乐教的特质、局限及其当代超越:基于音乐教育学视角的思考∕资利萍∥音乐研究.2012.1.41-48

动态与信息

韩兰魁当选中国博协乐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为整合中国传统音乐文物资源,方便学术研究和馆际交流,在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的倡议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于2012年9月26日在武昌成立。来自中国博物 馆协会、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武汉音乐学院等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会议。会上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章程》,我院副院长韩兰魁教授当选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学会会刊《音乐与社会》编委。

中博协乐器专业委员会作为一个建立在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音乐院校间的乐器收藏、研究、展示的学会组织,将通过组织展览、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出版专业刊、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促进中国博物馆在音乐文物、乐器学及其相关学术领域的进步。我院自2009年建设成“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展馆”以来,近年来又准备开辟专门场所筹划建设“陕西音乐文化博物馆”。此次中博协乐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为学院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办学实践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2013敦煌乐舞艺术国际研讨会”

筹备会预备会议召开

为落实院党委于年初定下的工作目标,2012年10月9日下午,副院长韩兰魁教授主持召开了“2013敦煌乐舞艺术国际研讨会”(暂定名)筹备会议的预备会议。

韩兰魁首先谈到,在年初院党委班子务虚会上,党委书记安宁教授、院长赵季平教授围绕在我院落实特色发展、加强学术高地建设的办学理念践行中,不约而同地提出开展敦煌乐舞艺术研究,通过一些相关项目的实施,在我院建立起一支敦煌乐舞艺术研究的队伍,积累一批成果。基于这一精神,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外出调研,决定于即日启动“'2013敦煌乐舞艺术国际研讨会”筹备工作。

预备会上,大家讨论了“2013敦煌乐舞艺术国际研讨会”的举行时间及会议规模等内容,并集中于研讨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热烈的分析与讨论。预备会还决定,“2013敦煌乐舞国际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将于下月中旬在西安举行,具体工作由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组织实施。

韩兰魁指出,我院决定以项目形式来组织主办“2013敦煌乐舞艺术国际研讨会”,希冀以此为契机,带动我院音乐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对于地处西部的我们,多维观照西部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我院走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海内外学者齐聚古城,围绕敦煌学这一显学展开音乐舞蹈艺术专题研讨,对于加强学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使我院科研得以朝向深度、高度延伸上,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我院敦煌乐舞艺术研究方面学术淀积的薄弱情况,韩兰魁还勉励与会人员,特别是从事音乐学研究的教师,要积极争当会议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术的参与者,认真体会、履行李石根“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的学术精神,抓住机遇,齐心协力,以使我院音乐学术研究从能力到实力都有大的提升。

人文社科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的观点,认为这是关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涵、属性和功能决定了它们在新时期以来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的最重要位置,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最根本的思想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最强劲的思想软实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最雄厚的精神软实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最鲜明的道德软实力,这些软实力的表现形态因施力者和受力者或应力者的性质、状况和作用强度不同而丰富多彩。这些软实力既是当代中国第一文化软实力,又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正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等论断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这一命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命题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或优先地位,突出了处理好硬实力建设和第一软实力建设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两大战略有机联系的本质,突出了第一软实力建设在提高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使人们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思想文化建设的第一任务,充分意识到加强第一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然的内在联系,意识到第一软实力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摘自《理论学刊》2012年第5期 周向军、高奇 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的三个层面

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话语层面。许多西方话语都有它自身的功用与适用语境,如果不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解读,也许在应用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他们的理论逻辑与结论。要用西方人的话语,首先就得深入他们的话语体系内部,总结并归纳出他们所认可的内涵。不是说西方人提出的概念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也许可以直接使用,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则应该建立在充分反思并作出我们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否则就可能陷入话语陷阱。(二)价值观层面。在我们看来,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问题,而核心价值观问题虽然是一个文化问题,但更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当代中国软实力建构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任何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三)操作层面。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其次,加强政治建设和公共外交;再次,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大众文化。 (摘自《红旗文稿》2012年第14期 杨生平 文)

低碳文化的科学内涵

要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一致,将“普遍共识” 变成“普遍性为”,实现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的真正统一,只有构建科学的全民低碳文化,使之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当低碳文化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基于内心深处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涌生出强大的内生化动力,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一致发展就自动生成。低碳文化是人类活动在低碳领域所凝成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文化形态,它以及低碳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系或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存在于各种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社会活动中。低碳文化的诞生是以低碳革命的引燃为标志,并将低碳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手段贯穿于低碳经济的生产生活中。简单地讲,低碳文化就是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文化,一种为了保护和发展社会环境所逐步形成的全球的共同文化。低碳文化是现代先进生态文化内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低碳文化的建立与人类的科学观、教育观、生态观密切关联。

(摘自《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余晓钟、魏新 文)

中国特色大学制度的建设路径

现代大学制度,是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用以规范大学内外关系的规则和运行机制;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由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活动的主体包括大学、政府和社会,而客体是规则和运行机制,因而需要从大学、政府和社会的行动路径来思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一)大学要从分权而治到有序而治。具体包括:首先要明晰大学内部治理权力的分配,创设分权而治的运作规则,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权力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则通过有序的分权而治实现共同治理。(二)政府要从角色转换到制度调适。具体包括: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弱化政府对大学的直接控制,其次要加快推进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规体系,清除大学去行政化的制度障碍。(三)社会要从需求推动到合作参与。具体包括:首先社会要将需求的客观存在转化为积极的参与,更深入地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方式的转变,其次要培育社会力量、创设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更主动、更广泛地参与大学治理的局面。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章兢、彭兰 文)

生态教育的发展路径

生态教育源于人类对20世纪中叶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近年来,国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从侧重研究教育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扩大到教育生态学的各个层面。所谓生态教育,主要是基于承接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内容更新的要求,以生态知识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从而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能自觉保护、建设我们所处的地球。当前,尽管国内外生态教育几乎同步发展,但在生态教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国内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来看,当前生态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其一,生态教育对象层次化。也就是将不同的对象群体看作为不同的生物种群,根据各个种群的不同特征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特别注重普通公民和在校学生这两个种群的区别。其二,生态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根据内容构成要素和组织方式将生态教育的内容形成合理严密的结构,从而改变原有生态教育内容零散性、随意性的状况,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化的生态教育知识。其三,生态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根据生态教育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原来较为单一的单讲授式或单活动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6月23日 孙芙蓉 文)

视听窗口

1. 波兰启蒙时代音乐 MUICA ANTIQUA POLONICA HANNA LISOWSKA SP4752

2. 威尔的音乐 Polydor international Gm 1976 /SP5122

3. 美丽的姑娘(女声合唱) 禹鼎 等曲 /SP4751

4. 瓦格纳的歌剧选曲 桑多尔·纳吉 演唱/SP5121

5. 歌剧精选/匈牙利国家歌剧院乐队及合唱队/SP5120 (1) 魔笛(选曲) / 莫扎特

(2) 艺术家的生涯(选曲) / 普契尼

(3) 西蒙·波卡涅拉(选曲) / 威尔第

(4) 福尔斯塔夫(选曲) / 鲍罗丁

(5)伊戈尔王子(选曲) / 鲍罗丁

(6) 费加罗的婚礼(选曲)/ 莫扎特

(7) 塞维勒的理发师(选曲) /罗西尼

6. 1981年德国政治歌曲 / 安格尔 等曲 / SP5119

7. 17世纪德国北、中部乐派的音乐 1983 / SP5118

(1)怕沙梅佐舞曲/沙伊德

(2)G大调第一前奏曲/布龙斯

(3)e小调第三前奏曲/布龙斯

(4)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布龙斯

(5)e小调第二前奏曲/布龙斯

8. 布里顿的音乐 1983 / SP5117

(1)怜悯康塔塔

(2)今日之声

(3)学院康塔塔

(4)格洛里亚纳的合唱舞蹈

9. 1983年英国铜管乐曲集/ 迪卡斯 等曲 / SP5116

(1)耶路撒冷/ 帕里 曲

(2)复活/ 巴尔 曲

(3)芭蕾乐队/约瑟夫 曲

(4)水仙女之歌/ 韦伯 曲

(5)美人鱼之歌/ 韦伯 曲

(6)魔法师的弟子/ 迪卡斯 曲

(7)辉煌进行曲/ 迪卡斯 曲

10. 舞曲集/ 施特劳斯 曲;鲍斯考夫斯基 指挥 / SP4765

(1) 维也纳妇人

(2) 表现

(3) 快乐的旅行

(4) 假日外出

(5) 多瑙河的少女

(6) 皇后的蕾丝手帕

(7) 卡缪斯特罗在维也纳序曲

(8) 恩斯之下

(9) 阿尔卑斯山的玫瑰

(10) 多瑙河之岸

(11) 奥地利的问候

(12) 维也纳森林故事

11. 我爱你梦之旋律系列之五——安·图拉乐队演奏/ 门罗 等曲 /SP4759

12. 游吟诗人(歌剧选曲) / 威尔第 曲;帕瓦诺蒂 等演唱 / SP5115

13. 耶稣苦难纪念三日大日课/ 库普兰,弗朗索斯 曲 /SP5114

(1)复活的经文歌

(2)第一日大日课

(3)第二日大日课

(4)第三日大日课

14.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 莫扎特 曲 / SP5113

(1) 女人心(1) / 金克塞斯,维罗妮卡演唱

(2) 狄托的仁慈(2.3) / 金克塞斯,维罗妮卡演唱

(3) 唐璜(3.4.5) / 金克塞斯,维罗妮卡演唱

(4) 女人心(6) 金克塞斯,维罗妮卡演唱

(5) 费加罗的婚礼(1.2) / 金克塞斯,维罗妮卡演唱

15. 肯普弗特演出的音乐 / SP5112

(1)感谢

(2)在大沼泽地里

(3)为萨特而唱

(4)再次道别

(5)情感

(6)沙滩上的足迹

(7)西班牙人的眼睛

(8)夜晚奇景

(9) 爱

(10) 非洲鼓点

(11)们所知道的世界

(12)现在和永远

(13) 狩猎

(14) 献给布鲁夫人的红玫瑰

(14)夜晚的陌生人

16. 弗丽尔演唱的歌曲 Ferrier,Kathleen.弗丽尔 演唱;肖松 等曲 / SP5111

17.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音乐/ 霍尔本 等曲;古代音乐院 演奏 /SP5110

18. 明库斯与德利果的双人舞(舞剧音乐) / 伦敦交响乐团 演奏/SP4758

(1) 三人舞/ 德利果 曲

(2) 唐吉坷德中的双人舞/ 哈库斯 曲

(3) 帕吉塔中的双人舞/ 哈库斯 曲;

(4) 艾斯米拉达中的双人舞/ 德利果 曲

(5) 印度寺院舞女中的双人舞/ 明库斯 曲;

(6) 海盗中的双人舞/ 德利果 曲;

19. 五声部牧歌(第八册) / 丁迪亚,西吉斯蒙德 曲 / SP4767

20. 马太受难曲 / J.S.巴赫;荷兰广播合唱团 演唱 / SP4766

21. 烦恼园(歌剧) / 蒂皮特 曲;皇家歌剧院乐队 演奏 / SP4764

22. 安托尼·文图拉乐团演奏的"我爱你"系列之一 / SP4763

(1)圣母颂/ 比尔 改编

(2)古巴的匡朵萨德 / 亨特 改编

(3)星期一,星期一/ 因特洛 改编

(4) 昨天/ 北方歌曲 改编

(5)夜里的陌生人/ MCA 改编;

(6) 绿,家乡的绿萍/ 盖玛 改编

(7)单向风/ 阿克尔德 改编

(8)苍白的影子/ 埃塞克斯 改编

(9)被解放的旋律/ 查佩尔 改编

(10)你失去了爱的感觉/ 施密特 改编

(11)他的歌声温柔的迷住了我/因特洛 改编

(12)马萨诸塞/ 斯莱塞克 改编

(13)西班牙哈莱姆区/ 阿拜巴赫 改编

(14)我的特别祈祷 / 查佩尔 改编

(15)西班牙眼睛/ 多玛 改编

(16)我爱你/ 马尔伯特 改编

23. 绿树成荫(歌剧咏叹调专辑) 廖昌永演唱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 / CDZ0189

24. 祖国万岁 戴玉强 演唱; 戚建波作词 / CDZF0799

(1)祖国万岁 / 樊孝斌曲

(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 美丽其格 曲

(3)说给大海/ 张千一 曲

(4)满怀深情望北京/ 秦咏诚 曲

(5)祖国,今生为了你/ 张卓娅 等曲

(6)过雪山草地/ 晨耕 等曲

(7)领袖与士兵/ 雷远生 曲

(8)我为伟大祖国站岗/ 钊邦/ 铁源 曲

(9)无论我走到海角天涯/ 王佑贵 曲

(10)我爱祖国的蓝天/ 羊鸣 曲

(11)我爱我的祖国 / 刘青 曲

(12)颂歌献给毛主席/ 郑秋枫 曲

(13)多情的月亮/ 付林 词曲

(14)草原晨歌/ 通福 曲

(以上磁带、C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