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基本信息:1962年3月生,福建宁德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闽江学者泉州师范学院讲座教授、莆田学院特聘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UNESCO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专家理事,现为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教授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研究领域代表性成果:
科研项目:
1. 主持2019年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FJ2019JDZ036)《唐代乐舞遗存与当代南音传承传播研究》;
2. 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5ZD10)《中国音乐地理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学科构建》课题组成员;
3.主持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FJ2014JDZ045)《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文化海外传播传承研究》;
4.主持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12&ZD231)子课题《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
著作:
1.《大乐天心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
2.《大乐天心续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3.《大乐天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南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5.《陈旸及其〈乐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论文:
1.《黄石惠洋十音的演变》,《音乐研究》2025年第4期;
2.《三秦多厚重斯人更传情——乔建中与音乐学统传承要义》,《中国音乐》2024年第6期;
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分类体系相关问题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24年第4期;
4.《文化与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相关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1期;
5.《泉州南音(絃管)与唐代乐舞关系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6.《重释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华英才》2020年第24期;
7.《泉州南音(絃管)传承传播新形态之高校南音教育观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8.《中华文化海外“泛家族”式传承传播初探——以马来西亚适耕庄福建会馆南音复兴为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从南音新作〈凤求凰〉创演谈起》,《曲艺》2017年第4期;
10.《两岸南音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再创造”比较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1.《文艺创作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