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13:00,“青年学者论坛”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歌剧舞剧厅拉开帷幕。本场活动由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担任主持,10位来自国内不同院校的青年学者以“作品、流派、风格与主题研究”、“表演、导演与制作评析”为主题进行深度交流。论坛现场汇集了台前表演者与幕后创作者的不同观点,既有青年教师分享研究成果,也有学生代表发表学术观点,构建起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对话空间,使到场师生在跨领域的对话中拓展了学术视野,对歌剧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
上半场:作品、流派风格与主题研究
六位发言人分别以作品为中心,聚焦中外经典歌剧的现当代创作手法及表演模式,从民族化表达、时代精神诠释、音乐戏剧性建构、角色形象塑造、跨文化创作等多个维度对歌剧艺术的本体特征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青年学者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创新。
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邓涵以《俄罗斯民族乐派歌剧的本土化探索——以<鲍里斯·戈杜诺夫>为例》为题,系统分析并解构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作路径。她表示,作曲家的本土化探索呈现出三重的创新维度:对民间歌曲素材进行整合与重铸并转变为音乐的主题与意象;将东正教圣咏与民间音乐语汇转化为戏剧动力;创造性融合多种复调思维形成独特的“人民声音”表达。研究最终落脚于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启示:需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深层结构(如戏曲板式、民族调式)的基础上,以文化基因为内核,有机融合西方戏剧形式,方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性传承。

(发言人邓涵)
来自于西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韩城作题为《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金环与杨母重点唱段的艺术分析与角色塑造研究》的宣讲,从自身的表演实践与感性经验出发,深入探讨了作品中作曲家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表演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例如:作曲家创造性转化河北梆子的板式变化与润腔技法,将人物情绪层层递进;在金环唱段中以“花”为核心意象贯穿全曲,将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品格升华为永恒的艺术象征,体现当代民族声乐表演“演唱技术”与“文化内涵”并重的鲜明特点。

(发言人韩诚)
来自于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黄晓璐以《中国风格歌剧<咚咚鼓声>中的异域幻想与社会映照》为题,深入剖析了这部外国歌剧如何呈现出“中国风格”,塑造“异域幻想”。作曲家分别通过剧情、语言及音乐这三重艺术手法,以荒诞戏剧情境、虚构的语言系统及打击乐器的特殊音色组合与节奏模式象征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她特别强调,这种艺术化的异域幻想像一面镜子深刻地隐喻着法国社会当时政权更迭的政治动荡,体现了作曲家对“原始而快乐”体裁的呼吁,更蕴含着对法国歌剧发展路径的批判性思考,为理解跨文化歌剧创作中的文化想象与历史语境下的社会映照提供了研究范式。

(发言人黄晓璐)
来自于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乔子纭作题为《歌剧<卡门>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探微——从卡门到米卡埃拉》的宣讲,研究突破传统二元对立的解读模式,将卡门与米卡埃拉视为19世纪女性处境的两种互补表达:卡门唱段连续三连音的音乐语汇使用,展现出对传统性别角色对自由的追寻;而米卡埃拉温婉咏叹调中的坚韧品格则代表了传统女性在既定社会框架下的能动性。经由此,作者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话语场域,打破了“女性必须依附男性”的刻板印象。这不仅为理解19世纪歌剧中的性别政治提供了新视角,更对当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启示。
来自于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温天慧作主题为《莫扎特歌剧<伊多梅纽>中伊利亚唱段的戏剧性结构》的发言,通过细致入微的音乐分析,揭示了莫扎特塑造角色的独特手法。研究将伊利亚的情感发展解析为三个阶段,即“矛盾的内心——爱的表达——牺牲与升华”。可以看出,莫扎特对伊利亚的创作体现在两方面的塑造上,包括运用精准的音乐语汇(如特定动机、调性布局)刻画人物心理以及通过音乐结构与戏剧情节的有机融合,使人物的戏剧性表达更具魅力,这也正是这部歌剧超越传统正歌剧的鲜明特征与价值所在。

(发言人乔子纭)

(发言人温天慧)
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亦婷作主题为《菲利普·格拉斯“肖像歌剧”的戏剧建构及其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启示》的发言,以《海滩上的爱因斯坦》为典型案例就格拉斯“肖像歌剧”的创作范式进行了深入阐释,共包括三个维度,即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戏剧结构、简约主义的音响织体以及多媒介并置的开放式舞台空间。除此之外,她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创作理念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启示意义。在当前民族歌剧创作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线性叙事、音乐表现力不足等困境下,应确立“音乐本体”的核心地位并通过音响直接刻画人物精神世界,同时探索非线性的戏剧结构,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增强现代性。

(发言人吴亦婷)
下半场:表演、导演与制作评析
四位学者分别以中外经典及现当代歌剧作品为研究对象,聚焦歌剧艺术的跨文化演绎与创新表达。其研究涵盖了导演策略的现代性探索、文化符号的象征性建构、东方美学对西方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民族史诗的音乐戏剧化呈现。这些研究从戏剧导演、音乐符号、跨文化传播及音乐分析等多种视角出发,共同拓展了当代歌剧研究的理论维度与实践可能。
陈伊果,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宣讲题目为《卡特琳娜·瓦格纳2007年<纽伦堡的名歌手>中“元指涉”手法的导演策略分析》。她深入解析了这位瓦格纳家族第三代传人的先锋导演理念。研究指出,卡特琳娜突破传统,运用“元指涉”手法对这部历史题材歌剧进行当代重构,其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台空间上暴露剧场机械装置;角色塑造上赋予主角政治隐喻;戏剧结构上插入导演组被焚烧的情节,反讽保守派观众的抵触。这些创作方式不仅解构了19世纪歌剧的封闭叙事体系,更通过“制作过程自体反射”的手法,促使当代观众思考艺术与权力、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发言人陈伊果)
刘雨露,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以《异域的想象:19世纪歌剧中的文化他者与象征性表达》为题展开对19世纪歌剧中的异域主义现象。研究通过对音乐本体的分析,系统总结了异国情调音乐的典型特征,包括增二度音程的运用、教会调式的特殊处理、装饰性动机的反复出现,以及花腔技巧和无词吟唱等表现手法。与此同时,她认为19世纪歌剧中异域想象的呈现出了从“简单模仿异域音乐元素”到“建构更为复杂的音乐符号象征系统”这一整体演变轨迹。这些带有异域元素的音乐符号不仅丰富了西方对非西方文化进行诗性重构与文化编码的重要手段,也为文化他者形象的生成及象征意义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

(发言人刘雨露)
马甜甜,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发言题目为《一次雄心勃勃的东方诠释——评国家大剧院版<指环>》,分别从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音乐演绎中管弦乐与人声的交织、舞台制作中多媒体所构建的奇幻世界、此次演出对于中国歌剧的文化意义以及对本场演出的整体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她认为,国家大剧院版《指环》在现代制作方面取得了成功,既保留了经典歌剧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不仅对中国歌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为歌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为西方经典歌剧的本土化制作提供了范式级案例。

(发言人马甜甜)

(发言人李查宁)
李查宁,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作题为《歌剧<江格尔的雄狮>“主导动机”分析》的发言。他使用音乐分析的方法,解析了蒙古族史诗歌剧《江格尔的雄狮》中如何运用主导动机来构建人物形象、建构故事情境。研究强调,该剧成功之处在于其注重掌握材料延伸的逻辑感(如主导动机),进而创造更为立体的音乐形象,并能将剧本与音乐更加完美的结合,使之均具有统一的主线及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的整体。
论坛尾声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教授为本次“青年学者论坛”作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与会青年学者们围绕歌剧艺术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展开的深入探讨。论坛研讨内容涵盖歌剧民族化表达、经典作品现当代诠释、跨文化制作实践等多个重要议题,研究方法融合传统音乐分析与前沿理论视角,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这些探讨不仅深化了对歌剧艺术本体的认识,更为创作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参考。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歌剧理论研究新生代的力量,更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与交融,为歌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会学者们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又胸怀世界,共同推动着中国歌剧事业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论坛所倡导的开放包容、跨界融合的学术精神,必将为中国歌剧的创作、表演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撰文:黄佳璇
责编:肖云森
审核:张雅萍、宁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