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意大利布塞托市政府、帕尔马皇家剧院与西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为期五天的首届“歌剧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正式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突破传统学术会议边界,不仅汇聚了中外知名歌剧院、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专家及一线从业者,还广邀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与教育工作者参与,力求拓展歌剧教育的实际应用场景,推动歌剧艺术扎根基础教育土壤,实现更广泛的实践落地。研讨会精心设置“主题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学术论坛”三大板块,为多元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提供了丰富且高效的平台。
13日上午9:00,首场“主题论坛”准时启动,来自中国各大院校的8位嘉宾围绕“剧目剖析与阐释”“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这场交流不仅展现了中国声乐界新生力量与国际声乐界的对话、各自敏锐洞察与创新思考,更折射出行业对学术传承、实践探索与教育普及的系统性重视,每一个议题的碰撞都在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本场论坛由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担任主持。参与论坛的既有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谌蕾、沈阳音乐学院教师李露洋等学界与业界代表,也包括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教师许勋等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不同领域的声音在此交融碰撞,既让学术研究扎根实践土壤,又让教育经验反哺专业发展,形成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思想交流场域。

主持人: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王颖

本场研讨会的各位参会代表
本场论坛评述专家满新颖教授,是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同时身兼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的评审专家、文旅部中国歌剧节特邀评论员等多项重要职务。他被山西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聘为特聘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在学界享有广泛影响力。其学术与实践经历丰富深厚:200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意大利圣·切奇利亚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Santa Cecilia di Roma)专攻歌剧研究,随后进入斯科托(Renata Scotto)与巴佐妮(Silvana Bazzoni)主持的 “歌剧 2005大师班”深造;2008年与居其宏教授合作,成为南京艺术学院首届歌剧音乐剧方向博士后,此后历任学报《音乐与表演》编辑、音乐学系教授;2021年牵头国家音乐学科“十四五” 规划中国音乐戏剧学科史编纂工作;2024年受邀担任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王阳明》剧本及音乐创作顾问,同时兼任《澳门人文艺术研究》学术委员、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人社部外国专家局评审等职。其代表作《中国歌剧的诞生》《中国近现代歌剧史》等,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评述专家:满新颖教授
上半场:“剧目剖析与阐释”
五位发言人分别以不同歌剧作品为切入点,内容涵盖剧目创新特色、时代价值、音乐与人物塑造、戏剧张力及创作转型等多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位发言人谌蕾,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英国班戈大学访问学者。她以《转向 共情 互认:革命题材民族歌剧的多元化建构——歌剧<半条红军被>创演的创新性阐释》为题,从戏剧矛盾转向、音乐情感转向等维度指出该剧为革命题材民族歌剧创演提供了多元化思考与范例。
与评环节:满新颖教授对其关注构剧法及研究的深入程度表示肯定,指出其发言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研究转向,从过去研究西方音乐史、威尔第(尤其是威尔第与莎士比亚剧作的关系),延伸至中国原创民族歌剧评论。即从史学研究转向理论批评。二是剧目特色分析:《半条红军被》的音乐展示部分较少,分析中最大的进步在于以构句法切入与以往的民族歌剧对比——过去红色歌剧背景多为 “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举头望红日,歌唱共产党”,戏剧矛盾聚焦敌我矛盾;而该剧展现两个根脉相连却分离的民族故事,体现构剧法创新。

发言人:谌蕾

发言人:李露洋
第二位发言人李露洋,沈阳音乐学院助教。在《歌剧<白毛女>:音乐叙事、文化认同与当代传承》中,从音乐叙事的革命性力量、文化认同生成机制、当代传承创新路径三个方面对剧作进行分析,强调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与评环节:满教授指出《白毛女》是80年前诞生于延安独特的艺术人才培养体制与环境的重要作品,当前艺术学院难以复刻,对其研究需了解其各个版本。此外,建议各学院应重视音乐与戏剧结合,以期再创里程碑式作品。
第三位发言人石紫琪,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她以《中国新歌剧<画皮>的音乐分析——以王生唱段“往事悠悠”为例》为题,从剧情发展与音乐创作特点切入,聚焦人物性格塑造对歌唱技巧、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进行阐述,并强调该剧在女中音角色唱腔设计上的创新意义。
与评环节:满教授建议在撰写时应聚焦人物矛盾心理、对手戏纠葛以及身份性格,结合对音乐分析理清咏叹调演唱逻辑。此外,谈及中国作曲家较少为女中音创作角色,民族歌剧角色类型较为单一的现状,他建议创作者应依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境遇等因素设计唱腔,使音乐表达贴合人物塑造。

发言人:石紫琪

发言人:许勋
第四位发言人许勋,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教师。在《威尔第歌剧 <阿依达> 中家国情怀与爱情追求的戏剧-音乐表达》中,从旋律、和声、调性等角度,剖析音乐对剧情、人物的塑造,阐释了威尔第将“家国使命”与“爱情渴望”编织成悲剧枷锁的戏剧张力。
与谈环节:满教授指出其发言暗含“家国情怀与爱情在歌剧构句中如何结合”的比较主题,对中国歌剧及民族歌剧发展有启发意义。从歌剧主题来看,西方歌剧史中爱情是重要内容,常探讨在大背景下爱情与矛盾的关系;而中国的红色歌剧多侧重于家国情怀,缺乏爱情元素。过去因特殊原因,中国歌剧不敢涉足爱情题材,导致作品不够真实。在题材选择上,1871年后意大利歌剧转向书写其他国家的故事,这与殖民主义全球化相关;音乐剧在黄金时代之后也进入国际化收割阶段,多选取东方故事,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中国歌剧若要走向世界,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语言与格局,避免局限于本土小众题材。从歌剧发展现状上来看,威尔第歌剧具有商业性,而中国歌剧现状尴尬,常靠送票吸引观众,缺乏市场号召力。故对《阿依达》的情节分析,或能为中国歌剧的国际化及增强市场性提供启示。

发言人:尹妃妃

满新颖教授对选手的发言进行评述
第五位发言人尹妃妃,西安市艺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她以《瓦格纳歌剧 <罗恩格林> 中戏剧音乐对深化题材的歌剧化处理》为题,围绕“音乐语言重构中世纪神话”“音响结构编码神话永恒精神”两个核心命题,从主导动机、调式特征等分析音乐叙事功能,强调该作品在瓦格纳从歌剧向乐剧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与评环节:满教授指出其发言不够聚焦,未说清该剧在瓦格纳创作转型中的重要性,建议结合其同期其他创作分析。同时,提及瓦格纳歌剧片段早在1903年就通过学堂乐歌传入中国,如经日本改编、中国人填词的作品,当时三代国家领导人都会演唱,这种传入方式并非直接引入原版歌剧,而是经过了本土化的改编与再创作,贴合当时中国文化语境和传播需求,以温和方式让西方歌剧艺术进入中国民众视野,为后续西方音乐作品传播奠定基础。
下半场:“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三位发言人分别从教学实践、舞台与教学融合、培养模式创新等角度提出见解。
第一位发言人邓扬阳,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声乐教师,保加利亚AMTII声乐博士在读,2025年获保加利亚VIVA VOCE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在《歌剧人才的培养——从基础声乐教学阶段开始》中,真的传统基础声乐教学面临的挑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础阶段可尝试跨学科融合、多维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与评环节:满教授对其发言表示部分认可,认为其提到的多种教学模式、方法等仍局限于常态化音乐教学,而非真正的歌剧教学。真正的歌剧教学必须包含排戏环节,片段性歌剧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方式。当前高中生接触、喜爱歌剧的人极少,高中阶段片段化教学能否引发学生对戏剧人物塑造及戏剧性发挥与表现的兴趣是核心。对于用AI 学意大利语,他建议跟随原声学习发音并理解词义,如此才能在无师时学好,进而更好地演唱作品;若仅停留在拼读层面,则如鹦鹉学舌般毫无意义。并强调唯有将现场实景教学与戏剧教学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歌剧教学,否则仍只是声乐教学。

发言人:邓扬阳

发言人:刘威
第二位发言人刘威,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男低音歌唱家,曾获文化部全国第十届声乐比赛美声组三等奖等多项奖项。他以《歌剧舞台实践与声乐教学的双向互哺》为题,立足个人教学经历,通过具体案例,强调舞台实践与声乐教学之间相生相长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机融合是解决学生歌唱问题、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评环节:满教授对国内歌剧专业发展进行回顾,指出当下“声歌系”多为声乐演唱为主,缺乏人物塑造,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且缺少合唱与重唱思维,毕业后发展受限,强调歌剧需实践,学生应加强戏剧学习,注重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第三位发言人潘雅琦,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教师。在《中国歌剧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中,对当下歌剧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与核心困境进行梳理,提出人才的培养应扎根传统,利用网络数据库,以经典剧作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演唱、表演等,并适当拉长培养周期,构建更具持续性的人才成长体系。
与评环节:满教授认可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歌剧人才培养的关注,但指出学术研究需基于事实,避免包含未经证实的信息,强调要以真实为依据开展论述。
论坛尾声
满新颖教授对歌剧人才培养与创作问题进行简要探讨:他指出中国歌剧人才培养并非仅局限于歌唱人才,作曲、编剧、导演以及理论评论等各方面人才都不可或缺;培养不能脱离歌剧实践和创作,教学与创作需紧密结合,欧洲很多国际比赛会邀请各大歌剧院经理,优秀者能现场获得签约机会,这种模式值得借鉴。此外,他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反思,思考培养的是歌手还是表演艺术家、如何让学生更快学好歌剧等问题。关于歌剧创作问题,满教授认为当下很多作品存在与实践、人民、时代脱节的问题。他以解放初期的歌剧《小二黑结婚》为例,指出其因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而创作,歌剧版本诞生于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大三学生采风过程中,足可见作品紧扣当时时代背景和人民需求;现在很多红戏少有人看,根本原因是不能替老百姓代言。创作者应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城市扩容、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让作品反映民间真实生活。最后,他指出此次研讨会课题聚焦人才培养,却鲜有人谈及创作,创作与教学不能脱节,希望大家后续就此问题可以进行深入思考。

满新颖教授对本场研讨会进行总结

院领导、国际专家观摩研讨会
本场“主题论坛”不仅汇聚多方智慧,为歌剧教育与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连接起专业院校与基层教育,既为中国歌剧事业奏响了崭新乐章,也为中外歌剧艺术交流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此外,论坛通过深度研讨与跨界交流,不仅为中国声乐界新人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专业能量。
撰文:邓 洋
责编:肖云森
审核:张雅萍、宁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