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人文学院和图书馆主办的“艺文讲堂”学术讲座第四期开讲。我院邀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带头人,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范晓峰教授带来《在理解中构建——重构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的专题讲座。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教研部部长申小龙主持,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范教授就对音乐理论专业的同学提出建议,音乐学理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他强调,音乐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他鼓励学生们通过大量阅读、深入思考和积极的学术讨论来培养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范教授深入剖析了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观念,指出这些观念虽有助于认识活动产生,但忽略了双向思维和价值多样性的重要性。他提出,音乐现象应被视为“观念性整体实在现象”,其理解过程应超越个体主义哲学观念,融合群体主义哲学观念,以实现对音乐现象更全面的理解。
在探讨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时,范教授特别强调了音乐理解的整体性。他认为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音乐,将音乐放在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揭示音乐的深层意义。
讲座互动环节,范晓峰教授围绕着同学们提出的中国传统民歌的分析方法、AI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及短视频、流行音乐的“灵韵”等的问题进行了颇有见解的回答。他指出,中国民歌不同于西方音乐作品,其分析不应简单套用西方结构分析法。强调民歌的本质在于语言和方言,中国声调语言的旋律性赋予民歌独特韵味,分析时应着重考虑民歌的语言特性、文化背景和即兴性,而非仅仅关注音乐结构;面对AI音乐等新兴艺术形式,我们应关注艺术的精神需求和创造性本质,而不是单纯依赖技术;对于流行音乐,范教授认为其价值在于现实性和时代性,但也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短期效应和表面刺激。
范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分享,更是一次思想启迪。他的见解挑战了传统观念,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美学的深层思考。
撰文:申小龙、胡嘉芮
摄影:肖云森
责编:肖云森
审核:张雅萍、高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