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综述|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三季:问楚寒博士学术讲座


时间:2023-11-20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1

20231120日,西安音乐学院“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三季之第四场——《为几首“民歌”的作者正名——兼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运用》在4号教学楼401教室如期举办,由人文学院问楚寒博士主讲,申小龙博士担任主持。

讲座始,问楚寒博士引用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教材中对于城市小调《满江红》的一段介绍文字,提出该曲作者为谁的疑问,进而结合相关研究文献,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中的史料信息,还原该曲的生成史,引发大家对于“史料意识”的兴趣。

讲座的主体部分,问楚寒围绕《浏阳河》《十送红军》《沂蒙山小调》《小河淌水》四首长期被误认为是“民歌”的作品,讲述了音乐界为它们的原作者正名的过程。正名的手段包括考证史料真伪、追溯素材来源、比对作品谱例、采访相关人士等

第一首作品《浏阳河》,由徐叔华作词,唐璧光作曲。原曲为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的《送瓜调》,后湖南花鼓戏《双送粮》借用为其中的唱段。《浏阳河》作者信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于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送粮》剧本中有所体现。遗憾的是,接下来的20多年,两位作者被遗忘,直至1979年才在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编写的《湖南创作歌曲选》一书中恢复署名。1986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同志在《人民音乐》上专门发文澄清“《浏阳河》不是湖南民歌”的事实。1992118日,湖南省文化厅政策法规室确认了该曲的正确署名方式应为:徐叔华作词,唐璧光原曲,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

第二首作品《十送红军》,由词作家张士燮、作曲家朱正本在江西采风时,以赣南采茶戏曲调为基础写出。20世纪60年代首次发表时,署名为“江西革命民歌,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参见《革命歌曲大家唱》),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这种署名方式沿用了40多年。但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长征》时,主题曲《十送红军》的署名方式改为“编曲”。之后,江西赣州文联干部通过采访江西赣南采茶剧团作曲家、赣南采茶戏花旦艺人、赣州水西赤珠岭村民以及赣南采茶剧团的几位演员,并详细对照《十送红军》和赣南采茶戏《长歌》(又名《送郎调》)的曲谱(参见《赣南采茶戏音乐》,江西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认为《十送红军》的音调就是《长歌》,所以应该署名为“江西赣南民歌”。这起争议尚无明确结果,其中对两位作者采风创作的历史经过并无异议,更多问题在于原始民歌与加工后作品之间的关系定性上。

第三首作品《沂蒙山小调》,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歌曲,前身为《反对黄沙会》,词作者李林、阮若珊,曲作者李林,但长年被误当作山东民歌。1993年,当有人在《人民音乐》上为作者正名时,却引发争论,先后出现了“东北民歌同曲调衍变”说、“山东新民歌”说、“河北民歌改编曲”说、以民歌音调为素材的创作歌曲等不同观点。为此,他们对“民歌”“新民歌”“创作”等概念详细剖析,并辅以谱例比对来论证作品性质。到了21世纪,相关人士通过采访山东临沂市文化局工作人员,并亲身探访歌曲诞生地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详细还原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经过,指出它是创作完成后又经过流传变异才形成今天版本的,但前两段歌词始终没有变

第四首作品《小河淌水》,至今存在作者争议,一方为原云南民族出版社总编辑尹宜公,另一方为原云南省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高粱。双方争议点主要在于该曲的素材来源尹宜公表示,《小河淌水》最初发表在1947年出版的云南大学南风合唱团油印刊物《教学唱》第二期,旋律素材来自于云南弥渡山歌高粱则否认这一说辞,认为《小河淌水改编1943创作的《大田栽秧秧连秧》,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伊克昭盟民歌《蒙古小夜曲》(原载1940年李凌、赵沨主编的《新音乐》)。后经学者前往云南弥渡采风并与当地著名歌手交谈,没有发现尹宜公所说的原始民歌音调;又通过曲谱比对,认为《大田栽秧秧连秧》《小河淌水》存在渊源关系。因此,建议署名方式为:高粱原曲,尹宜公编曲(或整理),尹宜公、黄虹、林之音编词。不过,该曲的作者之争依然持续。问楚寒博士认为像《小河淌水》这类作品的生成过程,带有类似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流传变异的因素,只不过这种流传变异的时间并不久远,可以努力考证清楚,这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使命所在。

通过上述几则案例,问楚寒博士谈到音乐史料运用问题。首先将各类证明手段大致分为文献史料、人物回忆、实地考察三部分,然后比照汪毓和《关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文对于第一、二、三手史料的分类方法,由此展开对史料的可信度和证明力的探讨,指出:史料收集是为了运用,而运用的目的在于证明问题;第一、二、三手史料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接近史实的可能性,但不绝对,第一手史料也可能存在信息讹误;对于孤证,有时还须佐之以田野调查、音乐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论证其可靠性。

最后,问楚寒博士从“史料运用意识”延伸到学习习惯,通过展示本人博士期间30余万字的笔记汇编,倡导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加强资料积累,养成随时勤于记录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打开眼界,运用自己所学专业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整场讲座中,现场师生积极参与了互动。祁宜婷副教授对于第一、二、三手史料的分类方法提出看法,认为所谓的三手史料“回忆录、访问记”来源于当事人本身,在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占有更高的权重,其可信度甚至可能高出汪毓和所界定的二手史料。讲座结束后,申小龙博士进行总结,再次肯定了树立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应注重对史料归纳整理,形成证据链,从而实现音乐史学研究的意义。

文案:陈思然

图片:温新悦

责编:肖云森

审核:叶明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