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综述|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三季:闫赵玉博士学术讲座


时间:2023-11-06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0

1161430,由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三季之《倚声按拍,哀感顽艳——解析宋词音韵之美》主题讲座,在人文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叶明春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闫赵玉博士主讲。讲座吸引了不同院系和年级的师生前来参加,来自音教学院、管弦系现代音乐学院的教师也参与了本场讲座。

闫赵玉博士以宋词的音韵之美为主题,从“词学何为?”“声调之学”“词韵之学”“词学与新体乐歌”四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对词学的起源与传统格律进行了介绍,并且提出了当代词学与音乐应如何结合的思考。

一、何为词学?

闫赵玉博士首先从词的起源、形式,以及词与音乐的联系开始探讨,继而引出了词学这一概念。词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中国倚声填词至宋代张炎始有专门之学,张炎《词源》分为上下两卷,系统论述了词的演唱、创作方法等,由于其难度较大,因此被称为“绝学”。但直到清末民初,词学才完成了学科化、体系化的进程,以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为标志划分古今,此前为古词学,此后为今词学。因此,词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学科,龙榆生先生从三个方面对词学进行了定义:曲调表情(声调之学)、词体流变(词史之学)、作者得失(词学批评之学)。

其次,闫赵玉博士介绍了自晚清以来的四代词学家,和历代词学家不同的研究重点,闫赵玉博士主要根据龙榆生先生所提出的“词学八事”对词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划分,选取了“声调之学”与“词韵之学”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即宋词的音韵之美。

二、声调之学

词的声调是与其声情息息相关的。闫赵玉博士基于龙榆生先生在《研究词学之商榷》中对于声调的定义,将声调之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词曲和声情的关联,分析词调的声律组织如何协调于音乐情感的表现。

闫赵玉博士提出,在深入声调之学前,对于声情需要有基本的定位。“倚声按拍”是词的音乐特质,而词的情感特质就是“哀感顽艳”。闫赵玉博士对“哀感顽艳”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和原初含义的分析。“哀感顽艳”四字本用于描述音乐,进而被运用到词学批评当中,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含义。晚清词学家况周颐对“顽”字进行了定义:“顽”即一种沉痛而博大的情感。在明确定位基础之上,才能在倚声填词时,更好地把握词中所表达之情与乐曲声情的相互应和。

其次,闫赵玉博士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推求词调音乐情感的方法:据宫调声情;据唐宋文献;以词推曲。以及仅从文本出发,推求词调声情的方法:句度长短;平仄抑扬;词韵安排。借助以上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词中的音乐特质和感情传递。

三、词韵之学

词韵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围,闫赵玉博士重点介绍了清代戈载《词林正韵》中的韵部,并且以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为例,说明了不同韵部也代表着不同的声情。接着,闫博士以李煜《虞美人》为例,说明了转韵词调对词的情绪表达的影响:转韵词调会使词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更加流畅。

不同的韵脚安排,也会影响到词的情绪表达,闫博士分别介绍了仄韵小令、平韵小令、长调韵以及平韵长调,辅以具体的案例,如《钗头凤》《撼庭秋》《小重山》《贺新郎》等词牌,细致剖析了韵的安排与词调的情绪表达。不同的句式安排与韵部相结合,可以表达出或婉转,或激昂的情绪。

四、近代词学与新体乐歌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打倒孔家店”“打倒旧文学”“打倒文言”的浪潮,词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以龙榆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词学家开始对词体进行变革,创作合今乐之韵味的新体乐歌。

1931年龙榆生与萧友梅成立“歌社”,词学家与音乐家合作,移风易俗,为适应时代、适应民众需要创作新歌,融合古今中外之特长,展现泱泱大国之风。龙榆生先生认为,我们不能抛弃词律,应借鉴词学中有益的部分来创作新体乐歌。

因此,声调之学正是是针对词学危机所提出的研究方法。龙榆生先生根据声调之学总结了新体歌词的创作要点:第一,声调必须和谐美听;第二,句度必须长短相间,乃能与情感之缓急相应;第三,押韵必须恰称词情,乃能表现悲欢离合激壮温柔种种不同之情绪。

词学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不同于研究,龙榆生先生认为,面临新的时代背景,词学不应当再是文人的“游戏”,而应当“易知易入”,以古典诗词结合西洋音乐,来创作新的歌曲。同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本位,固守词中最精华的部分,不能以西洋音乐取代中国音乐。闫赵玉博士认为,如今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正是对龙榆生先生这一观点的继承与发扬,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更是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起了文化自信。那么,如何让古典诗词继续焕发新声呢?闫博士呼吁在座的师生们来承担起发扬古典文化的责任,不要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成为学者的、博物馆里的“遗存”,而是结合新的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讲座主体内容结束后,有师生进行提问,闫赵玉博士也进行了细致地解答和交流。其中,管弦系王希平副教授结合自身在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也发表了关于本场讲座的感受。讲座的最后,申小龙博士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闫赵玉博士的讲座讲解细致,面面俱到,并且对于当今音乐表演及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学习价值,对于这些传统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文案:胡嘉芮

图片:车  婧

责编:肖云森

审核:叶明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