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综述|人文通识教育系列(二):闫赵玉讲座


时间:2023-04-25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10

20234251430,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人文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二场成功举办。讲座由人文学院青年教师闫赵玉博士主讲,题目为《诗乐交辉:中西诗歌与音乐漫谈》。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由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宁颖主持,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们共同参与交流、讨论。

闫赵玉博士从“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入手,围绕“古典诗词的诵吟歌唱”“传统诗词吟唱调举隅”“西方古典音乐与诗歌”三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

在第一部分的“古典诗词的诵吟歌唱”中,闫赵玉博士首先简要梳理了我国历朝历代的诗歌、诗词体裁,指出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注重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其次,为了细致地介绍我国古典诗歌和音乐的关系、理解“吟诵”到“吟唱”中间经历的过程,闫博士拆解“诵”“吟”“歌”“唱”四字,由此引出“吟诵”的具体步骤——“吟诵三部曲”和“平、上、去、入”的发声情况。闫博士现场演唱一曲《蒹葭》,在优美的歌声中,同学们怀着对于“吟唱调是如何演唱”的好奇进入下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关于“传统诗词吟唱调举隅”,闫博士指出吟唱曲调大致分为“读书调”“古曲”“海峡两岸保留下的传统吟唱调”和“近现代曲家‘依字行腔’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四类。其中,主要讲解了“海峡两岸保留下的传统吟唱调”中的鹿港调、常州调、天籁调和黄梅调,以及“古曲”中的古代乐谱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从鹿港调的《定风波》到常州调的《瓶花》再到《碎金词谱》中的《浪淘沙》,欣赏了不同的吟唱调后,在场的师生们对于“传统诗词吟唱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与诗歌”中,闫博士以中西诗歌音乐传播、交融的代表作品马勒的《大地之歌》和舒曼声乐套曲的《诗人之恋》为例,讲述了西方古典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闫博士以里尔克的《致音乐》作结,揭示了音乐在听觉中的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在消逝中而存在的特点,“音乐停留在我们心灵深处而超越心灵深处而存在,停留在语言停止又超越语言的地方而存在,诗歌与音乐皆是如此……”

讲座结束之际,闫赵玉博士对卓悦同学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卓悦: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其背后的音乐是如何推动着诗歌的样式发生变化?以及诗词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感觉二者是并行且互相依托的发展关系。

闫赵玉: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以“词”为例,这种文体产生之初的确是从音乐中而来,词在宋代是用来歌唱的,在词调的发生期,每一个词调都有一个可以溯源的过程、一个发生到定型的过程。在“词”刚发生的时候,它是在宴席间用来演唱的曲子。像我们熟悉的很多词牌《采桑子》《蝶恋花》《虞美人》,为什么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么丰富词牌?是因为这些词牌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流行的音乐。但是这些作品和音乐真的能一直保持关系吗?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是一个由交融到背离的过程。当词牌词调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有一个固定的体式之后。即使不懂音乐、不会演唱的词人,同样可以不借助于音乐而创作出一首《采桑子》的时候,“词”就从“曲子词”成为一种书面文学,成为一种格律诗体,这时“词”也失去了音乐性,成为一种纯文学的文体。

我们需辩证地看待这个事情,诗词脱离音乐而成为纯文学的文体,这是一个文学发展必然的过程。当诗词脱离音乐成为纯文学的时候,它的文学性往往可以产生一个更大的深入。所以北宋词到了南宋词,它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是在逐渐加深的,与之相对的是它的音乐性在逐渐地减弱。也正是因为它成为了纯文学的一种文体,它在文字的修饰、对仗、用典,包括怎么在短篇幅内完成起承转合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正是音乐性和文学性共同推动着“词”成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所以,它刚开始是从音乐中而来,但是随着它自身的成熟,有了自己独立的产生的过程,它可以完全从文学方面发展。这时文学、音乐也脱离了关系。

再回答你的第一个疑问,唐诗、宋词和元曲背后的音乐是怎么变化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庞大的问题,不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我简单说一下,这位同学你可以这样理解:唐诗使用的音乐和宋词音乐是不一样的,现在词学界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观点认为,从诗到词,它们的音乐,尤其是词的音乐是接受了西域音乐这种外来音乐的影响。他们使用的乐器也是不一样的。从宋词到元曲,和当时元朝入主中原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使用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从词乐变成了曲乐,背后也是音乐起着推动力。

最后,宁颖表示闫博士的讲座内容丰富、诗乐结合,叙述方式充满了诗意。本场讲座加深了同学们音乐与文学关系地认识,激发对诗词吟唱的兴趣,启发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文案:孟思妤  

图片:邓 洋、杨娅绮

责编:肖云森

审核:叶明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