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星期二)晚19:00,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秋冬学术月·系列讲座与工作坊活动”之第二场讲座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特邀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玉成教授主讲,题目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内蒙古艺术学院“传承班”和“安达班”为例》。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由人文学院院长叶明春教授致词,宁颖副院长主持,讲座吸引了全国三百余名师生线上参加,共同就相关问题予以交流与讨论。
杨玉成教授从“非遗保护归根结底是实践问题”入手,谈及每一种具体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方法,应从其本身及其历史当中去进行寻找、归纳、萃取保护的方法,进而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承。杨教授以“教学”“传承”“创新”三组关键词引入正题。杨教授指出:有关“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到底要如何做的命题,就是实践问题。在高校教育中应有所为,也要有所
为。因为“传统”的属性及其“边界”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教学”的定义和边界。
一、传承班“教学—科研—传承”的基本模式与教学体系
杨玉成介绍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地方音乐“教学—科研—传承”的基本模式、构成及其教学体系,以本科教育、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及方向为主,自2011年建立民族音乐传承班起,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思考,设置了三种班型:传承班(以传承为侧度)、安达班(以创新为侧度)、乌兰牧骑班(以“传承——创新”的结合为侧度)。他认为,不能用目前高校中规范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去套用传承班,应当倡导其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将传承理念纳入高校教学之中,应讲究“教学”与“传承”的兼容性。实践发现,在传统音乐学校传承之中也存在着七对关系,并就其中的六对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普及”与“培养”的关系、“传承”与“教学”的关系、“传承人”与“教师”的关系、“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传人”与“演员”的关系、“学院式传承人”与“民间传承人”的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梳理,杨玉成认为传统音乐高校教学培养最终的目标应是培养承、传、演、研、用“五位一体功能的传承人——学院式传承人”。
通过展示2011年传承班学生演唱视频、出版系列录音CD、建设校内传承驿站等内容,杨玉成介绍了部分传承班的特色传承重点与传承内容,回顾了传承班的主要成就,让听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学院式”传承人直接的教学成果。他强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抱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并通过刘天仑(锡林郭勒民歌传承班)、塔米尔(2013级潮儿琴传承班)、杭盖(阿拉善民歌传承班)等个案,分享了他本人面对学生毕业选择和就业的态度。他认为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去向选择,传承班能做的是给予他们最好的培养,至于结果则应是“种子已播下,静待花开”的心态。
二、安达班“传承与创新的融通”的建设理念
杨玉成引用内特尔“创新意味着改变传统”的观点,表明了他对与“传承与创新”关系问题的关注,继而开启了对于“安达班”的介绍。“安达组合”是中国音乐“走出去”的典范,将其引进学校,并在其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安达班,是一次重要尝试。2016年第一届安达班开班,以“传承与创新的融通”为建设理念,以团队来培养团队的模式展开,呈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传承,是目前中国高校少见的传统音乐传承案例。通过2016级安达班的毕业音乐会、2018级安达班学生扎木查干等参加比赛的演出等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安达班的模式和教学成果。
三、“传承人+实践团队+学术团队”三项融合模式
最后,杨玉成以“传承、创新、学术、活力、开放、包容”等关键词总结了传承班和安达班的建设理念与过程,认为“传承人+实践团队+学术团队”三项融合的模式,可为传统音乐在高校的传承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反观现行的高校传承音乐的传承机制,这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话题。黄翔鹏先生曾说‘传统是一条河流’,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当中,对三项关系的不断思考,才能让传统音乐的传承走向未来、走向开放包容……是对世界的开放,更是对传统的开放。而在整个过程当中,核心是‘传承’,虽传承班与安达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但归根结底‘传承’才是最为重要的。”
(讲座ppt)
此后,杨玉成教授与在线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进一步交流,问题举要如下:
额尔顿问:传承班的毕业生若之后去了别的学校,接受了标准化的教学环境,是否会存在失去其差异性和个性的可能?
杨玉成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人,我也相信他们在传承班学习的四年,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传统音乐的种子。我一直在强调传承的问题,但我们不是在生产一样产品,必然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问题。我认为“丢掉”(传统)不是因为(毕业后)去了哪里、环境如何,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宝音德力格尔问:传承人作为文化持有者,高校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保障机制,来确保传承人的热情?
杨玉成答:这是一个有关活力的问题,我相信学习艺术就是在激发活力、激发内动力,这也是民间口传机制的原因,就是喜欢,看似复杂的传承背后,其实是极其简单的初心。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李伟问:安达乐队这样的成功案例,在蒙古族同胞中是否会有人另眼看待他们?
杨玉成答:无论是传承班还是安达班,建立的背后都有很多的困难。但我认为不能归因于个人的因素,他们本身对这些事情是不够了解的,安达组合的作品不是完全的原生态,也不是完全的流行,并没有办法在高校的层次中去进行分类。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恰恰是高校做出的成功,而这些则需要重要的分辨能力,显而易见,现在大众已经更为广泛的认同了这样的做法。
最后,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叶明春教授对本场讲座的内容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杨玉成教授的讲座给予了西安音乐学院师生很多的启迪和思考,提及西音也做了非常多此方面的实践工作,也发现了民间音乐的高校传承与其在民间传承之间的巨大差异。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实践经验为西音和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借鉴、学习的路径。同时,也正因为有杨教授这样学者的不断努力,才令整个音乐学界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
杨玉成教授这场具有深入学术研究、丰富实践依据的讲座,为传统音乐在中国高校的教育、传承提供了有据可循的经验,引发了在场师生强烈的学术共鸣,也启发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
作者:高戈莹(人文学院2022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云森
校对:宁颖
审核:万斌 叶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