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分论坛:
时间:11月7日8:30-10:00
主持人:杨琛,中国音乐学院博士,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白心玉,《菲律宾Binondo地区南音音乐研究》
2、凌晨,《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3、贾怡,《从“过番”到“落番”:新加坡华族歌谣研究》
4、刘叶子,《世界民族音乐学科近十年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5本Scopus、A&H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时间:
11月7日8:30-8:45
题目:
《菲律宾Binondo地区南音音乐研究》
发言人:
白心玉,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

白心玉博士首先对“跨国音乐”一词进行了界定,特指跨国界关系的音乐在国界之外的迁移,其中,中国音乐的跨国传播是近年音乐研究领域热点之一。Binondo曾是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人经济与生活区,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学者进行音乐跨民族研究的场所。文章通过对当下福建南音在Binondo地区的现实记录,阐释随着时代推移、民族融合,其在传承内容、方式、受众等方面发生的变迁。
关于菲律宾南音的特征,白心玉博士从传播主体、表现形式及内容、表演场所及受众、传承方式及媒介、Binondo南音兴衰及其原因等五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南音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活跃于Binondo地区,在菲律宾闽南华人心中仍举足轻重,尽管受到西方和土著音乐文化的强大影响,但仍旧改变不了菲律宾华人的中国文化特质,更多华人青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接受并认同。
时间:
11月7日 8:45-9:00
题目:
《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发言人:
凌晨,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凌晨博士首先对文中的关键词予以说明:第一,中越壮—岱/侬族群,主要包括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等,虽然他们的国家属性与民族族称不同,但在语言、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文化传统。第二,“乜末”是壮语“meh moed”的汉语音译,她是仪式活动中沟通阴阳两界人、神、鬼三者互动的灵媒。第三,巫路,是通过仪式歌唱建构出一个神圣的隐性场域空间,以歌行路,在行走的过程中完成人与鬼神的礼物传递、招魂、收魂、消灾解难等仪式行为,从而达到诉求者不同的仪式目的。
然后,对与“乜末”仪式的互惠机制、族群延续、神圣法力、“乜末”歌唱表演与族群集体记忆的互通等功能与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茅郎”、“花园”、“过海”是“乜末”歌唱行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定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着整个族群的深层结构关系与文化认知观念。“茅郎”作为“乜末”仪式展演的“暴力”承受一方,是族群个体日常生活所遇“灾难”的符号象征;“茅郎”与执仪者、诉求者在仪式中达成的双方“互惠机制”,隐喻着族群集体对于“化解灾难”有效行为方式的局内认知观念。而仪式歌路所呈现的〔逛花园〕仪节是“族群延续”与“家庭生育”的符号象征,隐喻着女性在状-岱/侬族群社会延续中的重要地位。〔过海〕仪节的歌唱与表演“乜末”作为当地仪式专家所具强大法力的一种体现,亦是族群集体认知观念中对“危险”场域空间的符号隐喻。进而得出结论,“乜末”通过仪式歌唱与表演,建构了中越双边状-岱/侬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让族群成员共享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传统”在仪式歌唱与表演中得以不断延续。
时间:
11月7日9:00-9:15
题目:
《从“过番”到“落番”:新加坡华族歌谣研究》
发言人:
贾怡,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贾怡博士通过对新加坡华族歌谣的研究,论述了新加坡华族从“过番”到“落番”的过程与心酸。新加坡是一个以华族为主体的国家,华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华族先民因生活所迫无奈“下南洋”,起初表现住对故土的思念,随着岁月的变迁,对“新加坡”的概念越来越强,并逐渐产生新的“认同”。这一过程用闽粤方言来表达,即“过番”和“落番”,新加坡流传的华族“歌谣”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过程。
在对中国大陆民歌和新加坡的华族歌谣进行搜集、对比分析发现,部分歌谣几乎词曲名均未发生变化,从中可见传统音乐跨国流传过程中仍保有的稳定性。贾怡博士以“孟姜女调”为例,发现新加坡歌谣与中国民歌旋律的密切关系,通过中、新两国五首《过番歌》的梳理分析,进而发现了新加坡华族歌谣中的独特品种“过番歌”。进而认为新加坡华族歌谣是一部活生生的华人移民血泪史,是近代中国闽粤侨乡及新加坡华族社会的缩影,也是几代华侨华人参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国家建设不可磨灭的历史,这些歌谣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或品种,还在时间、空间、文化内涵等方面联结了海内外的两个世界。
时间:
11月7日9:15-9:30
题目:
《世界民族音乐学科近十年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5本Scopus、A&H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发言人:
刘叶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

刘叶子博士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外学科专刊文献数量众多,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全面了解学科研究重点与已取得的学术成果。因此她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WOS)为检索平台,选取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和南非四国的世界民族音乐专业领域中高影响因子并同时被Scopus、A&HCI收录的五本权威学术期刊——《音乐的世界》(The world of Music)、《传统音乐年鉴》(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亚洲音乐》(Asian Music)、《非洲音乐艺术》(Journal of the Musical Arts in Africa)、《拉丁美洲音乐评论》(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作为分析范畴。以检索、人工摘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得出有效文献832篇为分析数据样本,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生成期刊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区图谱和高频被引文献图谱,进而分析出西方民族音乐学领域目前关注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然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进而思考民族音乐学科当下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热点与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同时,对四本期刊研究的热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对五本期刊的引文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一,美国和英国的作者比例高达56%。第二,研究主题方向多元与不平衡并存。第三,热点主题关注实践性多于理论性。第四,与流行音乐、爵士乐、克莱兹莫音乐相关的音乐体裁问题,以及与性别、文化、创造力等相关的微观问题的研究,是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研究的前沿趋势。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7日9:30-10:00
张伯瑜教授通过问答的形式对以上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1.《菲律宾Binondo地区南音音乐研究》
张伯瑜:南音维系是靠中国大陆还是当地自身努力?
白心玉:目前更多是自身,同时也会得到一些国内的帮助。
张伯瑜:靠自身一代代的传承可能会衰落,更多的是靠中国自身的强大。
2.《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张伯瑜:“乜末”仪式中仪式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音乐有几种?音乐有无明确的名称?是随机的还是即兴的?
凌晨:“乜末”仪式分不同种类,有小孩的、祝寿的、诉求类的。不同仪式类型,曲调在请神、送神时会固定,在一些过门处会有一些特定曲调。
张伯瑜:这些曲调在群众心中有没有认知,唱错了群众知道吗?
凌晨:对于一些特定的曲调群众是知道的,但对于一般的曲调,群众更关注的是唱词。“乜末”仪式是有跨界仪式互动的,中国的“乜末”到越南,当地人是认可的。
张伯瑜:音乐与仪式的关系,文章比重较多的是仪式还是音乐,这一点仍是需要注意的。
3.《从“过番”到“落番”:新加坡华族歌谣研究》
张伯瑜:为什么要用“过番”、“落番”这两个词?
贾怡:是福建人、广东人在历史上的约定俗成,“番”是指国外人。
张伯瑜:“过”是暂时的,“落”是永久性的,有一个从主体到客体的身份变化。
4.《世界民族音乐学科近十年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5本Scopus、A&H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张伯瑜:为什么中国学者在这些期刊的发文相对较少?
刘叶子:可能会与语言有关,这些期刊的主办方是英美国家。
张伯瑜:中国学者不一定追求在这些期刊上发文,人文期刊与科学期刊不同,人文期刊是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