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世界民族音乐分论坛”


时间:2021-11-24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268

论坛信息回顾:

世界民族音乐分论坛:

时间:11月6日14:00-15:30

主持人:凌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萧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郭小刚,《历史人类学视域下马来西亚在地客家山歌的分类》

2.于晓菲,《西方音乐家视阈下的藏族音乐——两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Tibetan music”藏族音乐条目研究》

3.王舒,《浪漫主义巴西民谣的双重风格——以维拉-洛博斯<为吉他所作的巴西民俗组曲>为例》

4.栗树,《爱尔兰尤铃风笛及其音乐中的“爱尔兰性”解读》

时间:

11月6日,14:00-14:15

题目:

《历史人类学视域下马来西亚在地客家山歌的分类》

发言人:

郭小刚,马来西亚大学博士,现任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郭小刚博士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在地客家山歌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主要类型(郊野情唱、琉琅山歌、胶林孤音、街巷叫卖、战斗号角、政治宣传、民族交融)等。他认为中国原乡客家山歌随着客家先贤“下南洋”并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存在。

从艺术形态方面来看,马来西亚在地客家山歌几乎是中国原乡客家山歌的翻版,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马来传统民歌和印尼传统民歌的音调。因此,他认为探究马来西亚在地客家山歌,不仅可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也可加强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

时间:

11月6日,14:15-14:30

题目:

《西方音乐家视阈下的藏族音乐——两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Tibetan music”藏族音乐条目研究》

发言人:

于晓菲,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现任职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于晓菲博士以两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中“藏族音乐”词条内容的区别与补充、“藏族音乐”的价值与意义、“藏族音乐”词条中所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介绍,探析了西方学者对藏族音乐的认知与变化。

她认为西方音乐学家研究藏族音乐早于国内学者,藏族音乐词条集中呈现了西方音乐学家研究藏族音乐的成果,期间无论是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还是研究对象的范畴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在逐步拓展,并不断地被完善。相交之下,在国内无论式汉族学者还是藏族学者对于藏族音乐地研究都晚于国外,尽管故此,近些年来对相关领域的探索以及呈现出的成果,均逐渐显示出超越国外的趋势。

时间:

11月6日,14:30-14:45

题目:

《浪漫主义巴西民谣的双重风格——以维拉-洛博斯《为吉他所作的巴西民俗组曲》为例》

发言人:

王舒,首都师范大学博士

王舒博士使用传统音乐分析和申克尔音乐分析法,对浪漫主义巴西民谣的双重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分别从结构图解、音乐元素分析和音乐文化分析三方面进行了展示。

她以Villa-Lobos的早期肖罗代表作品《为吉他所作的巴西民俗组曲》(Suite Populaire Bresilienne for Guitar)为例来讨论作品分析与文化解读,试图以作品本身为出发点,描述音乐本体的结构与风格,并揭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巴西民间音乐曲调和西方艺术音乐的碰撞式构思。此外,她还以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文化分析方法作为理论支撑,对该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层解读,解释了肖罗音乐理解作曲家独创的音乐形式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最终阐释了作曲家的创造特征与民族精神内涵。

时间:

11月6日,14:45-15:00

题目:

《爱尔兰尤铃风笛及其音乐中的“爱尔兰性”解读》

发言人:

栗树,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现任职信阳师范学院

栗树博士从寻求、建构、传递三个方面对尤铃风笛及其音乐中的“爱尔兰性”进行了全面解读。她认为尤铃风笛是爱尔兰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受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历史进程中,尤铃因具有的“根性”文化特征,全方位实践着“去英国化”和“自我建构”,被塑造为国家形象的标识和文化的象征。

一方面,尤铃及其音乐作为与爱尔兰的过去、传统密切联系的文化承载物,在特殊历史时期成功建构了爱尔兰人迫切想要寻找的“爱尔兰性”,否认了殖民话语对爱尔兰文化的质疑与诋毁;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展示着爱尔兰文化的独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6日下午15:00—15:30

评议人: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萧梅老师认为四位发言人中三位的课题属于海外研究范畴,另外一位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版英文文献,总体来讲都有比较聚焦的问题。

萧梅老师认为,郭小刚博士清晰地介绍了课题的背景以及使用的具体方法。文章主要抓住马来西亚客家山歌地内容和功能,并进行了分类,具有共时性的维度。同时,通过分类对客家山歌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征并进行了追溯,这抓住了客家山歌背后的历史维度。萧老师谈及,客家人的音乐到了马来西亚后所面对的语境与马来西亚当地的特殊语境以及与马来西亚本国的音乐文化会发生很多交织的关系,这些都说明语境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此外,萧梅老师还对郭博士的论文给予了建议,她认为应该用不同的文献和口述史来作为论证支撑,因为照片不一定是完全可信的。最后,萧梅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类文章的写作与近现代音乐史有何区别?”郭小刚博士表示将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就于晓菲博士的文章,萧梅老师认为她细致地分析了格罗夫词典的藏族条目,在分析过程中也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具有问题意识。尤其是对20世纪八十年代和2000年的两个版本进行的比较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并认为如果于博士能出版词典的汉文翻译版本,可能对目前我国学界研究藏族音乐提供很好的参照。萧梅老师谈到,外国学者在研究西藏(音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未区分区域特征的问题,中国学者也同样会有,因为在做研究时可能是异时异地的。基于此,研究者在进行民族志作业时要进行多实多地,这样才会看到研究对象的多面。此外,萧梅老师建议于博士在术语学的运用上应多加注意,例如应把握好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

萧梅老师认为王舒博士的研究很有意思,文中对于维拉-洛博斯民族组曲的研究也让我们很有同感,尤其是结语部分写的非常好,能够将我们拉回到自己所处的现实当中。萧老师谈到,维拉-罗博斯的作品是被巴西人民所接受的,反过来我们分析自己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时也应该有所反思:是在象牙塔当中被认同呢?还是被人民所认同?这是我们反观自身时应注意的一点。萧老师还注意到,王舒博士的研究包括传统音乐分析和音乐元素分析以及文化分析,这使她想到一些西方研究者们所使用的一个研究方法——topic theory(原型理论),这个研究方法也是从体裁风格类入手来看当代的创作与过去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且跟文化分析相结合,并建议王舒博士的文章可以借鉴此理论进一步分析,也许研究更有意思。

最后萧梅老师谈到栗树博士的文章,她认为尤铃风笛对于爱尔兰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乐器,爱尔兰民族有自己很多的“悲情”。栗树博士的研究从它的爱尔兰性、如何寻求爱尔兰性、如何建构和传递爱尔兰性出发,对于尤铃做了相对完整的介绍,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同时萧梅老师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面对一个很大的题目时应抓住某一个点来展开陈述,栗树博士的文章题目非常大,因此在每一个方面只能做概述性的介绍,且多半陈述的是结果。如果能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做田野工作等方面进行陈述应该会更好。除此之外,也要将爱尔兰性放到十九世纪欧洲民族主义高涨的大背景中,去理解欧洲文化中的异质性。最后,萧梅老师指出,文后的参考文献应与正文观点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参考文献的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