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少数民族音乐分论坛”


时间:2021-11-22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291

论坛信息回顾:

少数民族音乐分论坛:

时间:11月6日14:00-15:45

主持人:王慧,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现任职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评议人:肖学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人及其题目:

1、《乐人、乐事、乐风——科尔沁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

庆歌乐,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2、《裕固族民歌的传唱背景及特点》

吴玉堂,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3、《论迭部藏族“垛”(gto)中的歌舞音乐与文化内涵》

杨成海,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

4、《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与演奏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探讨》

杨琛,中国音乐学院博士

5、《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与对策研究》

钟国富,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士

时间:

11月6日,14:00-14:15

题目:

《乐人、乐事、乐风——科尔沁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

发言人:

庆歌乐,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庆歌乐博士以内蒙古东部通辽市左翼后旗与中旗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民间艺人为田野考察的对象,从历时—共时的视角,对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乐队形式、乐器组成、风格技法、地方流派等方面的特点予以分析。

宣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乡土性与近代历史渊源”,从村落文化研究视角折射出的乡土性、清代哲里木盟、卓索图盟建制对科尔沁传统器乐合奏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第二,“介绍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主奏乐器——‘四胡’”,主要探讨了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历史脉络、四胡的历史与其在科尔沁器乐合奏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乐人、乐事、乐风”,庆歌乐博士对作为家族与师徒传承主体的“乐人”特格喜都楞口与吴宝柱及其“乐事”进行了访谈,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中呈现出的“乐风”。

时间:

11月6日,14:15-14:30

题目:

《裕固族民歌的传唱背景及特点》

发言人:

吴玉堂,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现任职西北师范大学

吴玉堂博士谈及裕固族人民生活的地理位置与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促使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裕固族民歌。但目前学界对裕固族民歌种类划分却存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他对以往学者们提出的分类方式进行了综述,并依据相关音乐形态特征,选择参照《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中裕固族民歌的类别进行统合,最终发现裕固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是吟唱调,小调和山歌次之,酒歌、号子、舞歌极少。进而从数量较多的吟唱调、山歌和小调这三种类型入手审视了裕固族民歌整体的特点。

时间:

11月6日,14:30-14:45

题目:

《论迭部藏族“垛”(gto)中的歌舞音乐与文化内涵》

发言人

杨成海,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

杨成海博士以迭部藏族“垛”中的歌舞音乐——格尔巴、玛、祭山神舞等为研究对象,较为深入地阐述其歌舞及其音乐的特征与相关文化内涵。发言分别从“垛”的历史源流和文化意义、“垛”节活动程序与民俗特征、垛节中的歌舞音乐的种类与形态特征的等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杨成海博士对“垛”的历史源流、称谓及内涵的予以梳理,指出“垛节”中的重要歌舞音乐仍在迭部民间流传,体现着独特的迭部歌舞艺术特征与特定的文化意义。

其次,杨成海博士从“垛”节的历史形成与衍变、流布区域及举行时间、关于“垛”节活动程序与民俗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垛”节活动程序的四个意义。再者,在上述两个部分的基础上,“垛”节中歌舞音乐的种类与形态特征进行了阐述。

时间:

11月6日,14:45-15:00

题目: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与演奏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探讨》

发言人:

杨琛,中国音乐学院博士,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杨琛博士的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长期、深入田野考察为基础,探讨了该地区少数民族乐器制作方面的共性问题:

第一,管乐器的命名。

第二,管乐器开孔。杨琛博士认为管乐器开孔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更多数量的音高,同时与音阶的概念、对音阶、音列的认知能力和开孔数量也没有直接联系。

第三,音色认知。杨琛博士以簧管乐器“拜”与“麂子鸣叫声”的频谱进行对比分析,并推断对簧管乐器音色的追求应该经历了从植物簧片逐渐发展到金属簧片的过程。

第四,演奏技术。在此杨琛博士将田野考察与自身学习管乐器的经历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猜想:西南地区的原生管乐器在制作完成之后,是否存在类似于单簧管“溜管”的习惯?是否会因为这个习惯,生成了“初级”的常规旋律,进而在这个旋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奏的乐曲?

最后杨琛博士以三件乐器为例,探讨了当下一些管乐器在为舞蹈伴奏时出现“旋律弱化”的倾向,并指出其原因或是与乐器制作工艺的局限有关。

时间:

11月6日,15:00-15:15

题目:

《鄂伦春族民歌的传承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言人:

钟国富,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士,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钟国富博士首先对鄂伦春族民歌在当下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阐述;

第一,通过鄂伦春族及其民歌传承脉络概述,指出鄂伦春族民歌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歌传承谱系,但在传承方式上依旧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从现代性问题凸显、传承后继乏人、歌唱语言汉化以及表演语境消失等方面,探讨了鄂伦春民歌传承中的困境。

第三,鄂伦春族民歌传承的未来之路。钟博士提出了应采取改进传承方式、拓展鄂伦春民歌的传承群体、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建设“圈群”培养新时代的鄂伦春民歌“接受群体”等方式和策略,进而使鄂伦春民歌真正走上活态化传承之路,实现其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6日下午15:15—15:45

评议人:

肖学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按:肖学俊教授的评议内容分为“共同特点”与“个别问题”。

共同特点如下:

首先,肖学俊教授认为五位发言人的论文具有些共性特点:一,都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基础,相关问题一直为几位博士所关注。二,都拥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这是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三,五位博士对所提出的论题,在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过程中,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四,五位博士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体会。

个别问题如下:

肖学俊教授指出,庆歌乐博士的论文以乐人调查的方法(相当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科尔沁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进行了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第一手资料,将对人的研究拓展到对“乐风”的研究,期间有他自己的心得体会。但由于庆歌乐博士的论文题目有临时改动,所以没能提前看到他的文章,所以很难做出具体的、自认为准确的评价。

就吴玉堂博士的发言,肖学俊教授首先说明,吴博士在发言开始时即指出题目应该调整为“(裕固族民歌)分类特点”是正确的,因为分类问题是论文中重点论述的问题。

针对此篇文章,肖学俊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

第一,文章第一部分为裕固族民歌传唱背景,其中,谱例《黑青马》采用了3/4与2/4拍的记谱,然而,在没有音响的情况下,会使人猜测《黑青马》会不会是散板?建议还需要对音响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后再予以确定。

第二,关于对裕固族民歌种类的探讨,吴博士在将前人对裕固族民歌分类进行综述,后面提出了应按照音乐形态和歌唱内容两方面来研究中国少数民歌的分类,但是,最后对裕固族民歌分类观点的表述仍有些模糊,建议可进一步明确。

第三,肖学俊教授对“河西走廊‘类山歌’”的概念提出了疑问,这个“类”是“类别”的“类”还是“类似”的“类”?需要吴玉堂博士在提出新的山歌分类时应更慎重。第四,论文表述的逻辑问题还需要讨论,同时可以考虑把题目改成《裕固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肖学俊教授指出杨成海博士的论题是学界比较少关注的、比较新的研究。并提出有几个问题想与杨博士商榷:

第一,文章第二部分“垛”节活动程序与民俗特征中,“民俗特征”没有得到阐述。

第二,文章第三部分“垛节中的歌舞音乐的种类与形态特征”中的三个小论题,均在讨论“特征及表现意义”,这与题目略显不符,建议将题目改为“垛节中的歌舞音乐的形态特征及表现意义”,或许与小论题较为符合。

第三,关于“歌曲中的3/4拍、2/4拍与宗教中的二分性、三分性有关系”这句话引起了肖学俊教授的兴趣,并指出可以深度挖掘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形式方面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第四,既然民间还存在此种音乐活动,建议杨成海博士尽量自己采录记谱,会使论文更具原创性。

肖学俊教授对杨琛博士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五年田野“程度很深”,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评议。

第一,文章第一部分是管乐器命名问题,关于“乐器命名原则”,其实杨琛博士讲的是民间的情况,所以“原则”一词在这里不宜使用,建议改成“民间命名类型”、“民间命名依据”或“民间命名特点”,比较符合研究对象的情况。同时,“乐器称谓的指向性问题”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杨琛博士作为学者提出的命名原则,可以将这两段的讨论独立成第四个小问题“命名原则学者的观点”,如此比较完整。

第二,在管乐器开孔问题中提到了“原生乐器”这一概念,提出了“递增距离开孔”均是对民间观念的总结,且最后提到的“也未发现艺人对音阶、音列的认知能力和开孔数量有直接联系”,这句话中的“能力”一词不太恰当,可以使用“认知情况”,且开孔数量应加上“孔距”一词。

第三,杨琛博士所采访的民间艺人的表述仅仅是眼下的情况,还需要考虑是否可以看做是“原始认知”?这一点还需要斟酌。同时,还需考察的是一个人制作一种乐器,时间先后制作乐器的观念是否一致?而不同制作人制作同一件乐器,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从这些方面来考察音程关系,并增加一些与同一族群演唱的对比,可以使论文最终的判断更有说服力。

最后肖学俊教授进行总结并认为:本篇论文就本次十五分钟的发言而言论题有点大,文中的四个论题均可以作为独立的论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述。因为杨琛博士的田野资料比较丰富,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更有学术价值。

就钟国富博士的发言和论文,肖学俊教授认为钟博士作为一位鄂伦春族民歌的一名演唱实践者,对于这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思考。并就期间的问题予以建议:

第一,文章第二部分“鄂伦春民歌传承中的困境”中的四点论述,本身没有问题,但“现代性问题凸显”中“问题”一词最好不要使用,可以改为“现代性影响凸显”会更合适。

第二,文章第三部分“鄂伦春族民歌传承的未来之路”中提到的“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很重要,建议可将“拓展传承群体,走活态化传承之路”与“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认同”顺序颠倒进行论述,这样更符合叙述逻辑。另,“重组音乐作品,实现创新性发展”中的阐述建议改为“丰富旋律发展手法,拓展音列与声部,扩充曲式结构,丰富表演形式”。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