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信息回顾
作曲理论分论坛(二):
时间:11月7日08:30-10:00
主持人:董芳
评议人:陈牧声
发言人及其题目:
1、胡宝帅,《简约音高与速度失调的交融——徐孟东〈练习曲I〉的速度卡农技术探赜》
2、易慧,《文化记忆与音乐书写 ——郭文景音乐创作概谈》
3、庞悦,《赫尔穆特·拉亨曼〈“...两种感受...”伴随莱昂纳多的音乐〉的音响组织方式研究》
4、马小童,《“BACH”密码主题键盘赋格曲比较研究》
【综述】作曲理论分论坛:
主持人:董芳
评议人:陈牧声
题目:
《简约音高与速度失调的交融——徐孟东〈练习曲I〉的速度卡农技术探赜》
发言人:
胡宝帅,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徐孟东的《练习曲Ⅰ》(Study 1)是应2021年上海“世界新音乐节”之委约而创作的一部卡农乐曲,确切而言是一部速度卡农(Tempo canon)作品。在《练习曲Ⅰ》中,作曲家为了突出纵向关系的速度对峙音响特征,采用古老卡农与时间性思维相结合的现代对位技术——速度卡农来构建整部作品,彰显出其高度凝练的复调思维逻辑。
《练习曲I》以九度六声人工音阶为音高素材,以异化速度为纵向关系,以点状织体为音色布局,以速度卡农技术为组织手段,构建出一部音响新颖、时间扭曲的打击乐重奏图景。胡宝帅博士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简约音高组织、陈述方式及其结构组织与点描技术的多重运用等方面作出细致研究。
胡宝帅博士从三个方面对文章作出表述。第一,简约音高组织,从《练习曲I》中的核心动机表征与延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二,对陈述方式及其结构组织作出分析;第三,乐曲点描技术的多重运用,形成恍恍惚惚的复杂音色音响。徐孟东的《练习曲Ⅰ》使用简约的“九度六声人工音阶”及其蕴含的两个核心动机素材,并在此基础分别向上四五度移位,构建出另外两个卡农声部的音高材料,就此形成的三个不同高度音阶是三个声部不断衍展的全部音高材料,极大展现出其简约性特征。就此作的“速度失调”特征而言,作曲家通过对打击乐三个声部横向时间的规划,在纵向上形成了3:4:5的速度比率。同时,这三种不同的速度被置于卡农的三个声部之中,使新型时间思维中又融合了古老卡农技术。
评议环节
陈牧声老师评议:
陈牧声老师认为胡宝帅博士的选题很有价值,其研究也是有实际探讨意义的,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其逻辑缜密,并且能用简单的图表来说明;胡宝帅博士的文章思路也很清晰。
建议1:文章中有些用词可以再进一步商榷。比如文中提到的“九声人工音阶”,其中“音阶”或是“音列”在用法上要做出一定的区别。陈牧声老师认为在徐孟东教授的排列中具有序列性原则,在排列中受到了序列性原则的影响,所以陈牧声老师建议是否可以将“九声人工音阶”改为“九声人工音列”。
建议2:这首乐曲中用了两架马林巴和一架颤音琴,这种音色的搭配是作曲者有意的还是因为没有找到三架马林巴而用颤音琴来替代?胡宝帅博士做出回答:这样的搭配在音色上也是有所设计的,是音色的一种对位,并且在演奏法上文章中讲特别多,这个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方面。在实际演奏的时候,鼓槌的亮度与柔和度也作出了相应的设计,在文章中确实没有涉及到这一部分。
题目:
《文化记忆与音乐书写 ——郭文景音乐创作概谈》
发言人:
易慧,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郭文景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他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声音建构方式。文章从民间音乐、艺术精神、文化身份这三个关键维度来阐释郭文景音乐书写的特征和规律。易慧博士着重对“音乐记忆”“语言记忆”作出阐述。
文章结合郭文景具体音乐作品来深入挖掘音乐文本表征下的文化基因,阐释文化记忆对于其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和直接作用,其中音乐记忆和语言记忆更多的是直接呈现于作品中的显性记忆,而自然记忆和性格记忆则更偏向于蕴藏于作品之内的隐性记忆,一起构成的多元文化记忆融合自始至终都是郭文景独特音乐风格的基石。
评议环节
陈牧声老师评议:
陈牧声老师认为易慧博士的论文以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文章主要针对文化记忆展开,在研究方面运用的显性和隐性的分类方式也很有新意。
建议1:文章中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比较大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位作曲家,作为一个研究来说,很难把一个作曲家的个性化的东西讲清楚。毕竟研究对象是“郭文景”这个个体,以四个大框架进入,主要特点在什么地方,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一下。易慧博士针对陈牧声老师回答,这篇文章主要分为四个记忆,其中对每个记忆进行了谱例的例证,比如其中的“音乐记忆”是受巴渝地区的、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进行举例例证;“语言记忆”中讲到了汉语、文学、方言等分论例证。陈牧声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个体,文化记忆作为一个外围影响与人本身的个性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也就是说,一个环境和人的个性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之后,最后打磨出来的才是其原形。所以在我们的大多数的研究中,有时会忽略人格本身,一个人格本身加上文化记忆再加上岁月的痕迹,才会形成独一无二的形状,这是我们要最终表达的内容。陈牧声老师认为这一定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是个体和外在冲刷的结果。
题目:
《赫尔穆特·拉亨曼〈“...两种感受...”伴随莱昂纳多的音乐〉的音响组织方式研究》
发言人:
庞悦,中央音乐学院博士

赫尔穆特·拉亨曼德国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思维。文章以作品的音响组织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的音响关联性及其组织方式的研究,探索作品独特的音乐语言特点。
庞悦博士分别从拉亨曼的音响分类理论、《“...两种感受...”伴随莱奥纳多的音乐》中的音响材料分类及其体现方式、作品不同音响类型的关联性及其组织方式三个方面作出研究。经庞悦博士研究分析发现,拉亨曼在“器乐具体音乐”创作观念下产生的音响类型结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音源的开发、2.新的音响分类方式、3.音响结构的组织方式。从推动现代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拉亨曼的创作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序列主义音乐的垄断地位,借鉴了路易吉·鲁索罗的嗓音音乐以及皮埃尔·舍费尔具体音乐中的某些观点,他认为在音乐中对声音的“解构”比以序列思维(音高、节奏时值,音色)为中心的纯粹的数理逻辑更加重要,拉亨受将器乐本身的音响属性融合到他的作品中,将音响中的等级制度作为作品结构力的控制手段,并提出:“器乐具体音乐”的概念。他确立了噪音音响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评议环节
陈牧声老师评议:
陈牧声老师认为庞悦博士对“拉亨曼”作品的声音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是很有深度的,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对资料的提炼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功底。
这篇文章引发了陈牧声老师的几个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音响组织研究,音响具有自然属性以及人工介入后的对自然属性的改变,所以“拉亨曼”的主要研究还是自然性音响和人工性音响的关系。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他在讲音响时有几个地方在理念上是有一点小小的不同的,比如,在文章的最后提到了“织体音响”这个词,实际上“织体音响”这个概念已经加入了视觉效果,结合了视觉音响。这里有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一个是声音的自然音响,另一个(“织体音响”)其实已经是“视觉音响了,这是两个不同东西。庞悦博士针对陈牧声老师提出的思考做出回答:对于这些理论文章到现在也是有几个困惑的,1、各个音响元素不一定是并列的关系,也有可能是相包含的关系。2、比如刚刚提到的“波动音响”和“织体音响”,拉亨曼的音响分类方式,既可以成为单一的音响元素,也可以成为综合的音响体。3、与陈牧声老师有一样的疑惑。陈牧声老师做出回答:拉亨曼是非常延续贝多芬以来的哲学观的影响的,所以其哲学观来源可追溯至康德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声音的自然属性可以有一些阐述。庞悦博士回答:从拉亨曼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观念其实就是对自然界的表述。
题目:
《“BACH”密码主题键盘赋格曲比较研究 》
发言人:
马小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将聚焦于采用“BACH”密码作为主题的键盘赋格曲,从主题构建、发展逻辑、与中国音乐元素融合等方面对含有同一核心结构力的同类作品进行多维解读,探讨它们在继承巴赫赋格写作基础之上的突破之处。
马小童博士分别从同源主题的构建、主体发展布局的逻辑性以及与中国音乐元素的融合三个部分进行阐释。巴赫在《赋格的艺术》最后一首赋格的主题中拼出了自己的名字,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首作品,因此音乐的最终目的我们不得而知。这个谜团承载着"BACH"密码穿过岁月的荆棘,在中外作曲家的笔下代代相传。
使用这一密码作为主题的键盘赋格曲,在继承巴赫赋格写作的传统基础上,又各自有所突破。"BACH密码不仅仅只作为一个特定的音调语汇被镶嵌于音乐织体里,同时也是种能量,其蕴含的重要结构力辐射在赋格音乐的各个方面,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焕发出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评议环节
陈牧声老师评议:
陈牧声老师认为马小童博士的文章的亮点在于最后落脚于中国的音乐家,落脚于中国文化,其切入点和研究方法都是很有价值的。
建议1:在文章中,有几位作曲家的名字后面可以加英文名来对应标注,方便初学者参考。
建议2:文章对古典、浪漫的作曲家都有锲入,未来加入对当代的,20世纪的作曲家的写作动机上有些探究,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加充实文章。
会议最后,陈牧声老师作出总结。大家的论文做得都很好,但其中有没有一些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的地方。比如,音乐可以分为活性音乐和文本音乐,活性音乐是音乐最原始的存在,也是音乐的本源;文本音乐是音乐家记录活性音乐的呈现,就是乐谱。文本音乐的最终目的是要阐释音响本身,但在当下的研究中文本音乐有时大于活性音乐,所以陈牧声老师认为要强调音乐本身,有可能未来的研究会回溯到音乐的本源问题,音乐的本来面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