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音乐美学分论坛(二)”


时间:2021-11-12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182

论坛信息回顾

音乐美学分论坛(二):

时间:11月7日10:15-11:43

主持人:崔莹

评议人:罗艺峰

发言人及其题目:

1、申小龙,《“字正腔圆”与“腔正字圆”》

2、袁建军,《<乐府传声>中的“曲情”与“顿挫”探析》  

【综述】音乐美学分论坛(二)

时间:

11月7日10:15-11:43

主持人:崔莹

评议人:罗艺峰

时间:

11月7日10:15-10:35

题目:

“字正腔圆”与“腔正字圆”》

发言人:

申小龙,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

申小龙博士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提出了“腔正字圆”的观点并进行探索,学界对“字正腔圆”的观点不一,“赞成者从音韵学、文化属性以及现代学理等方面对‘字正腔圆’进行讨论”,反对者从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创作和歌唱审美等方面进行讨论。

随后申小龙博士梳理了“腔正字圆”这个观点的理由:“之所以强调‘字正’是由于当时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和拼音之法复杂共同导致的”,后引用《乐记》中的“贯珠说”来说明为什么是“字圆”。并且认为“腔本身就是‘圆’的,无需过多强调”,而“依谱唱曲,一定会唱出‘形圆’之腔,但不一定能唱出‘味正韵足’之腔。”进而认为“‘字圆’决定‘腔正’,‘腔正’又反过来影响‘字圆’。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道-技’关系。”。

最后申小龙博士认为“‘字正腔圆’适用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而‘腔正字圆’是一种更高范畴的审美理想,同时适应传统声乐和新民族声乐艺术。”

自由交流环节

时间:

11月7日10:35-10:53

罗艺峰教授: 

“无论是传统声乐界还是新声乐界,都对到底是‘字正腔圆’还是‘腔正字圆’有着不同的认识。申博士对这样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罗教授对此给予了选题与研究的肯定。借此,罗教授对硕士们、博士们的选题以及青年博士未来的研究建议,希望“都要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与现状考察”。

1.关于汉语声调的发展问题

“汉藏语言大概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在慢慢的分化,形成了汉语和藏语两个语言体系。汉语上古的发音和今天的发音很不同。按照一般语言学界的认识,越古老的汉语发音越靠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喉头音。现在,在内蒙、陕北、晋西北以及客家的语言里面还能听到一点。问题在于近代以来,或者说明代中期以来,为什么我们歌唱的音色越来越亮,以清亮为主?这是因为我们的发音越来越靠近唇齿部,现存诸如上海、江浙一带这样‘最年轻’的发声区。这就是说,汉语声调的历史演变对于我们的习惯用语和学术判断会有一定的帮助”。

2.关于汉语四声发现的启示

“陈寅恪先生认为‘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汉语四音’,但这是一家之言,汉语四声的发现有不同的观点。这可以告诉我们的是上古汉语、先秦汉语与佛教传入、佛经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声乐和20世纪形成的新艺术声乐里面的语言发声和声乐演唱发声的一致性,就是小龙博士提到的‘动感音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罗教授还对申小龙博士提出了几点思考,与之进行了交流:

1.“在你宣讲时,你说道:传统艺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而且拼音复杂,就导致他们要求字正。有没有例证你观点的例子?”

2.“‘儒家重言,道家得意’,这样的美学倾向如何影响了中国人不同的唱?”

3.“你将传统演唱归为一种低等的形态(‘字正腔圆’),将新艺术演唱视为一种更高的形态(‘腔正字圆’)。这样的价值判断是否合适?比较复杂,值得探讨”。

4.“‘腔’这个问题,既是一个演唱的概念,也是音乐形态的概念,有时候也是美学的范畴。所以,关于‘腔’的圆与物质器官(腔,本身解释是肉中有圆的空洞,如口腔、鼻腔等)的关系问题,如何从物质性的器官(腔)的圆演化为音乐曲调、腔调,如果能将演化过程说得更仔细、更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更好一些”。

5.“希望你可以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字正腔圆’和‘腔正字圆’的差异,会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6.“考证的部分较多,美学的抽象提升还可以加强”。

申小龙博士的回应:

“我提出‘腔正字圆’的观点,可以同时适用于传统声乐表演艺术和新民族的表演艺术。传统声乐表演艺术提出‘字正腔圆’确实是因为当时拼音比较复杂,传统艺人没办法掌握,所以非常强调‘字正’。但是,很多传统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已经自觉去达到‘腔正字圆’声乐的审美理想。黄幡绰已经有了很多例子。非常感谢罗老师提供关于汉藏语系的一些知识,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时间:

11月7日10:53-11:11

题目:

<乐府传声>中的“曲情”与“顿挫”探析》

发言人:

袁建军,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

袁建军博士从《乐府传声》入手,专论了其中的“曲情”与“顿挫”两个重要的范畴,“尝试挖掘其内涵,为总结中国歌唱理论体系做出基础性的解读工作”。

首先,袁建军博士介绍了“《乐府传声》是清代一部重要而系统的唱论专著”,指出了该书中“涉及音乐表演美学的核心问题”,肯定了这是“中国歌唱美学的集大成者”的重要地位。

其次,袁博士对“《乐府传声》中的声腔美学问题进行提炼总结,从涉及表达的声情(曲情)和涉及韵味的声韵(顿挫)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并且,袁博士认为《乐府传声》一书非常值得重视,认为“《乐府传声》已经切近音乐表演戏曲表演的本质问题以及表演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声为情之形,情为声之本。声情兼备,以情为主”。进而,袁博士“提出表演美学原则:技巧与表现的关系问题”,“认为曲情的表达需要顿挫,曲情的微妙之处(韵味)依赖顿挫,顿挫能够惟妙惟肖表现人物、生动逼真的传达神韵,处理好顿挫是唱曲的最高境界”。并且,袁博士照应了现实,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国乐派等背景下,对于传统唱论的挖掘、阐释显得有必要”。

自由交流环节

时间:

11月7日11:11-11:43

罗艺峰教授评价道:“今天上午两位博士都涉及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都涉及到了唱的问题,都跟表演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提交的论文,实际上是袁博士从中国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清代的礼乐思想,小小地转向徐大椿《乐府传声》。罗教授评价道:“袁博士的论文紧紧抓住了徐大椿的‘曲情’、‘顿挫’两个传统声乐的核心审美概念”。

借此,罗教授提出了其中所表现出的学术特点:

“我们多年来的美学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也经常被一些音乐界的同仁批评”。“美学很神秘、高妙”、“听不懂”、“与音乐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等,罗教授认为“这些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自身的体会,罗教授谈到学术的状态,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里面抽象原理谈得多,具体问题谈得少。往往是上下五千年、中外之比较,这是我所反对的。也就是说要往‘小’里做”。

罗艺峰教授说袁博士的发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罗教授说道:“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要往小里看、往深里思、往简里说。往小里看,就徐大椿而言,袁博士就看他的‘曲情’、‘顿挫’。往深里思,就是中国传统声乐美学里生发出‘如何建立起中国的表演美学问题’。往简里说,极简来看就‘曲情’‘顿挫’四个字。反宏大叙事、个案化的研究是非常好的”。

罗艺峰教授认为,“我们去看一些传统艺术和一些老艺人的表演,按我的观点来讲,就会知道传统声乐艺术的核心就六个字——精、气、神、声、韵、调。精、气、神,是贯通一切中国传统表演的三个范畴。声、韵、调,是只跟音乐发生关联的。所以,核心还是在声、韵、调。袁博士落实在了‘顿挫’二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顿挫’,声、韵、调的内涵与美感就难以展现。声、韵、调是传统音乐表演问题的基础”。

罗教授还介绍了徐大椿,“徐大椿熟读四书五经,同时懂得各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及了“古人都是‘没有专业’的,各种知识都是打通的”。

罗教授还对袁博士最后的思考做出评价,认为“切合当下,联系了时代。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的建设、中国乐派的建设、中国美学的建设,都强调了要从原典出发。这点也很重要。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叶明春教授也一直强调读原典的问题,研究要从原典出发。中国不缺原典,就在于说我们读不读”。

罗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两位博士的赞赏。“他们的传统功底、文献功底、思维水平、表达水平,都是上乘的。我看到了后生可畏”。

谢嘉幸教授评价道:“小龙博士对传统的定位很准确。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就把声、音、乐说得很清楚了。这里面首先涉及到形态层面的问题,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发展脉络”。

关于“腔”与“字”,谢嘉幸教授说道:“如何认识腔呢?实际上,腔是在音之前形成的。我们现在将音的现象说成是腔,其实是错误的”。谢教授还认为“‘字正’是风格的源头,至少是中国音乐生成的脉络”。

谢嘉幸教授对罗艺峰教授号召“从小事做起”表示赞同,认为“不能只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传统的音乐型态、传统的音乐美学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由“字正”联想到吟诵,谢教授与同仁曾经交流探讨过,认为“吟诵的依据和当代意义就是要有不同语言的结合”。这是一种观点,谢教授进而希望小龙博士思考“你的‘字正’的依据,‘腔圆’的依据是什么?”

叶明春教授对罗艺峰教授和谢嘉幸教授做出了回应,认为“两位老师的点评都非常的专业、到位”。基于两位教授的点评,叶教授做了一些补充。

叶明春教授认为“由西安音乐学院引进的两位博士的发言,不难看出在罗老师的前人带领下,我们在音乐美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拓展”。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发展来看,叶教授认为“从两位的研究方向来看,这能显现出我们办学的一些转向。两位博士都涉及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他们的专题研究至少对西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理论的建构是有所帮助的。这也体现了人文学院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地位与责任”。

叶明春教授还谈到,“从美学研究,特别是美学史的研究角度来看,这两篇论文是接着蔡仲德先生,也就是我们上一辈的人来将音乐美学拓展。”叶教授并对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的发展做出了断想。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