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综述】第四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之“音乐美学分论坛(一)”


时间:2021-11-12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305

论坛信息回顾

音乐美学分论坛(一):

时间:11月6日16:00-17:50

主持人:袁建军

评议人:韩锺恩

发言人及其题目:

1、黄海,《无终感与浪漫主义音乐美学——以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为例》

2、张珊,《记忆在音乐时间哲学中的意义——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视角》

3、鲁勇,《超时间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之一》

4、蒋晶,《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意义探寻——数字时代的声音景观与听觉回归》

【综述】音乐美学分论坛(一)

时间:11月6日16:00-17:50

主持人:袁建军

评议人:韩锺恩

时间:

11月6日16:00-16:15

题目:

《无终感与浪漫主义音乐美学——以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为例》

发言人:

黄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首先,黄海博士试图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巴赫《升f小调前奏曲》、瓦格纳《帕西法尔》第一幕序曲“提炼出作品中存在的共性审美经验--无终感”。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主要以“整个呈示部的主题或动机之间、主题与连接之间、主题动机与展开之间以前后咬合、变换音色的方式进行无终修辞”;巴赫《升f小调前奏曲》主要以“历音的‘悬浮’感、非常规乐句结构、鱼含尾(m:12)、调性游移(m:35-38)”进行无终修辞。瓦格纳《帕西法尔》第一幕序曲中主要以“音乐散文句式、调性游移、乐句中止、均分节奏与非均分节奏对位营造混沌感进行无终修辞”。

其次,黄海博士分别对“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浪漫主义音乐与哲学、美学的关系”和“以绝对音乐观念为核心的浪漫主义音乐美学”进行了阐述。之后,黄海博士从“六个动机”和“无终修辞”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对无终感的延续。

最终,总结了以上四部作品的“无终修辞工艺”、“无终修辞立意”、“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进而认为“无终感至少是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所崇尚的审美特征之一”。

时间:

11月6日16:15-16:30

题目:

《记忆在音乐时间哲学中的意义——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视角》

发言人:

张珊,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张珊博士认为谈到音乐时间,不可能避开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经典探讨,并提出一系列关于“音乐时间”的问题,从听音乐的具体情况中得出了音乐时间的审美体验有着超验性的观点。

奥古斯丁说“时间是心灵的延伸”,而音乐时间是人心灵的参与,所以可以说音乐时间就是心灵的延伸。因为音乐时间存在着悖论,张珊博士论述了与音乐存在的样式相关的“消逝”问题与“成为”问题,并引用徐龙飞先生的观点认为在“音乐时间中存在有先后”,但“认知可同时”。奥古斯丁认为只有现在存在,张老师从奥古斯丁的这个时间观中来探究音乐中的记忆、理解、期待。借奥古斯丁的“光照说”来探索记忆中的超验,最终认为音乐听赏是一次性的,但在音响回忆中,寻求着与人自身相对应的存在,这是记忆在音乐时间哲学中的意义。

时间:

11月6日16:30-16:45

题目:

《超时间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之一》

发言人:

鲁勇,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按:此篇论文是鲁勇与金婷婷(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合作而成。

鲁勇博士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时间形态来探寻音乐的审美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中国传统音乐“超时间化”的依据。例如,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构建,体现了“隐喻性的表达”。“淡化和突破现实时间是艺术表现中的价值追求”。在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中,也表现出“时间维度的非限定性”特征,并从宏观(板式结构)、中观(单位拍值)、微观(音腔关系)三个层面来看传统音乐,得出了“值无定值”的观点。“长于变易”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鲁勇博士认为“善用留白”和“惯用润腔”体现了“对现实时间的否定和超越”。这些音乐形式与音乐表现方面的特征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超时间化”的审美向度。并且,鲁勇博士还对这一审美向度在“记谱方式、表演方式、传承方式等方面是否也有所体现”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时间:

11月6日16:45-17:00

题目:

《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意义探寻——数字时代的声音景观与听觉回归》

发言人:

蒋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蒋晶博士关注到“现代人的集体失聪、工具理性在现代技术方面的消极体现及反自然特性带来了‘听’的危机”问题。以“文化批判”的笔触,蒋晶博士从声音景观的变化,“分析了作为精神文化表征的声音在当代社会呈现危机的原因”。首先,蒋晶博士阐述了关于声音研究的背景,并将《文子》“听”道与审美的三层次论,即“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与李泽厚先生的审美区划三层次论,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形成呼应。

其次,蒋晶博士从感知方式、感知内容、感知方式和内容综合三方面来阐述了技术进步与听觉文化危机。再次,蒋晶博士主要分析了作为精神文化表征的声音在当代社会呈现危机的原因。最后,蒋博士“提出迫切需要改变声音环境和聆听方式,并指出现代社会听觉回归迫在眉睫”。

评议环节

时间:

11月6日17:00-17:50

评议人:

韩锺恩教授

按:韩锺恩教授的评议内容分为“共同问题”与“个别问题”。

共同问题如下:

从命题来看,“这四篇论文的所有论题几乎都和时间问题有关,而且都给出了一个有明确指向的叙辞:无终感、记忆、超时间化、声音景观与听觉回归”。从空间视域上看,呈现了“中西时间问题:2+2”的布局。

学科层面上,四篇论文“以音乐时间问题作为衔接艺术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学科暗扣”。相应学科之内的学术问题,构成了“以音乐时间问题作为耦合作品—结构、形态—审美、接收—接受、观念—记忆的学术卯榫”。

个别问题如下:

针对黄海博士的论文,韩教授以“无终感的艺术特性与审美个性”叙辞来加以概括。

关于“无终感的定义及产生”,韩教授认为“无终感是一个经验性的局部动作,甚至于只是一个置于有限整体中间的感性错觉。不足以终止的句读、和弦、音势、色彩等等,似乎划出了感性经验的边界,又似乎暴露出感性体验的极限”。

关于“无终的主客体两个维度”,韩教授认为“无终的客体时间维度所指向的是一个不可穷尽的听本体,即使没有声音也总是听着。无终的主体时间维度所指向的则是一个由人自我设限的听现象,始终受制于声音的变异状态,哪怕是同一音响结构的长时段凝固,也总是随着时间的持续而不断延长”。

对于“浪漫主义美学的这样一种音响结构力”,韩教授提出研究的注意,认为研究者“需要特别关注其声音自身是否有一种内生的曼衍性”。因为“内生的曼衍性”问题“有别于连绵不断的线伸张曼延,有别于了无方向的面铺张蔓延,有别于自行滋长的体扩张蔓延”。内生的曼衍性“是一种内含有展开变化、展开衍生、发展变异、增殖变异的内生性,蔓延”。

进一步,韩教授提出问题并做出研究展望,希望研究者思考“如何在这样一种无终感中间去考掘相应的感性结构力?又如何在这样一种无终感中间去钩沉特定的声音存在?”

针对张珊博士的论文,韩教授以“记忆在音乐时间结构中的审美印迹”叙辞来加以概括。

韩教授认为特别需要考虑的是“究竟是举证音乐去研究音乐中的时间?还是依托音乐去探究时间中的音乐?”

关于“这样一个集合词:音乐时间”,韩教授认为非常值得思考“在沉默的时间范畴中间,有没有非临响所能够呈现出来的声音意象?在沉默的时间范畴中间,有没有通过声音物像而铭刻下来的审美印迹?如果说,在沉默的声音中间果然能够渐渐浮现出一些感性印迹,那么,当时间断裂失踪之后,失去声音载体的空时间,还有没有艺术意义?那么,当时间换形衍生之后,寄生记忆载体的全时间,又如何成就审美意义?”

通过一系列逻辑连接问题的产出,韩教授认为“惟有在针对与围绕作品的音乐时间结构中间,记忆才可能作为一种审美印迹而呈现音乐时间”。

并且,通过张珊博士论文意中“奥古斯丁认为人按照上帝的样子创造音乐”,并联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语“听音乐的耳朵”,韩教授提出思考“可不可以考虑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人按照音乐的样子创造音乐?”

针对鲁勇博士的论文,韩教授以“超时间化的哲学意义与美学经验”叙辞来加以概括。

关于鲁勇博士的这篇论文取域于中国传统音乐,韩教授认为“值无定值、长于变易、善用留白、惯用润腔,作为一种特定音响结构的工艺定位,确实常见于中国传统音乐中间,但是不是西方就没有呢?西方现代音乐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定程度上说,西方古典音乐中间也有。”所以,韩教授认为需要“进一步值得关注与追究的是:值无定值、长于变易、善用留白、惯用润腔,究竟是笼统的超时间化?还是在有限定的人为规训了的、人文习俗了的范畴中间,有超时间化的假象?”

针对这个问题,韩教授思考“回到超时间化这个概念本身,究竟有没有与此相对应的艺术以及音乐事实?”韩老师对思考进一步思考,认为“作为哲学意义的超时间化,其实,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然有过极致的诗意的实事表达”。进而,韩教授提出问题,“假如将此问题置于美学范畴中间,那么,作为审美经验的超时间化有没有可能不超呢?”

对于鲁勇博士的这篇论文,韩教授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由此去考察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倒是一个不俗的学术取向,即从中去探寻与追寻有别于其他范式的‘中国听’,在经由长期衍化的历史进程中间所积淀生成的特有审美趣向”。

针对蒋晶博士的论文,韩教授以“声音景观在听觉中间回归”叙辞来加以概括。

韩教授抛出问题,即“在古人所谓耳听、心听、神听的不同听式中间,将呈现什么样的声音景观?”并且,韩教授回顾了相关研究,即“在今人现有的聆听范式——结构聆听、抽象凝听、内在谛听、纯粹裸听,或者感官聆听、理智辨听、意向倾听、本有全听”。由此,对于这些聆听范式,韩教授希望研究者思考“不同声音景观在根本上有没有差别?”

进而,韩教授指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对于主体来说,面对不同的声音“是否接收又能否接受”。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韩教授“有感于‘声音记忆可以唤起我们对一个时代的回忆和想象’(乡音),而想到某些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比如:口音浓重并脱口而出的文化识记,缤纷多姿却羞于裸露的万种风情”。

韩教授回想了蒋晶博士的学术之路并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韩教授说:“2016年,在北京参加蒋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听的传统及其现代回响》(Chinese Tradition of Listening and Modern Development)答辩,其原意为中国的有关听的传统及其现代回响,由于中文标题中词组形成的直观错觉,我将错就错以‘中国听’(Chinese Listening)作为概念提出设想,期待由此设定一个有深度钩沉与广度考掘可能性的听式研究课题,即在预设‘中国听’的美学定位前提下,去研究“中国听”的审美范式”。

韩教授认为“时代的变化与文化的漂移,终究不可能颠覆这样一个事实——面对纯粹声音陈述的绝对临响(Absolute Living Soundscope),即一种指向声自体并还原听本体的声音存在自身与听感官存在自身,由此,才可能在沉默的声音中倾听声音存在自身”。

就蒋晶博士关于研究取向的提问,韩教授进行了解答。韩教授建议“对‘声音’进行对象分类,结合自己的兴趣,考察兼具理论价值于应用价值的‘声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逐步呈现一种‘景观’。待持续的研究成熟之后,就可以与主体性的‘听’相结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