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综述|朱晓峰博士: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调查概述


时间:2020-12-14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153

  


 

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调查概述


2020年12月9日下午14:00,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秋冬学术月”系列讲座之《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调查概述》通过腾讯会议app在线上开展,该讲座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朱晓峰博士主讲,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宁颖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国内多所院校的师生180余人参与学习互动



朱晓峰博士,拥有着艺术学和历史学,双重教育和科研的经历。近年来主要从事敦煌乐舞研究,出版专著《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并在《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从2017年至2020年,朱晓峰博士对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进行全面调查、分类统计与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总录和分类统计的编写,并对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的具体内容和整体风格做了分时代研究,以此为音乐和敦煌学界奉上新的参考和研究资料。


 

一、榆林窟壁画乐舞作为研究对象

榆林窟又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旧称安西县)县城西南约70多公里处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两岸,是敦煌石窟中规模仅次于莫高窟的河西第二大石窟群落。榆林窟现存石窟42个,分别位于踏实河东、西两侧崖面上,东侧崖面分两层,上层有20个石窟,共31个石窟,西侧崖面存11个石窟。对于石窟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敦煌研究院编定,霍熙亮先生整理的《安西榆林窟内容总录》分期断代,榆林窟开凿时代从唐代(具体为中唐时期)一直持续至清代。榆林窟壁画中保存有内容丰富的乐舞图像,它们分布在壁面的经变画、说法图、出行图以及表现世俗场景和装饰性的画面中,内容以乐器、乐伎和舞伎为主,形式主要包括乐器演奏、舞蹈和乐舞组合。
关于选题原因,朱晓峰博士指出,从敦煌石窟角度来讲,现今一提到敦煌乐舞或壁画,主要是以莫高窟为主,但榆林窟也属于敦煌石窟的体系之中,所以对它的调查和研究于整个敦煌乐舞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该研究主要是从石窟、壁画的视角研究敦煌地区乐舞文化的多重面貌,对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做完整记录、将先贤的研究成果做阶段性的归纳与总结,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也便于今后继续将榆林窟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可持续研究。此外,由于榆林窟位于瓜州,莫高窟在沙洲,而瓜州与沙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通过对瓜州地区榆林窟的乐舞做统计、调查,也有助于我们研究整个敦煌地区乐舞发展史,并且可以进一步以图像的方式解读古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传播。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朱晓峰博士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对榆林窟乐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整,统计和记录,得出榆林窟现存绘有乐舞图像共计31个,占榆林窟总数的七成以上。榆林窟壁画共绘有各类乐伎共计562身,舞伎76身,乐器共计32种701件,绘有乐舞组合的经变画共计41幅。
第二,重新制定石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总录的体例,主要有乐舞图像内容的分洞窟陈述—文字、乐舞图像内容的分类统计—表格、乐舞图像内容的展示—图录、乐舞图像内容分时代研究—文字。
第三,确定了经变画乐舞组合的表述形式,分别为:A+B+A、A+B+C、A+B三类。以榆林窟第25窟乐舞组合图片为例,朱晓峰博士认为在做石窟壁画乐舞研究的同时也要考虑石窟本身,画家们之所以按照“八字形”排列这样画是考虑到透视问题,而且也可以让观者看的更清晰,因此直接采用单纯的乐伎、舞伎数量进行表述会更准确一些。榆林窟研究成果中都采用A+B+A这样的形式,其中A 、A代表两侧菩萨乐伎数量,B表示舞伎数量,但在运用了两个A后出现了问题,因为经变画乐舞基本上是轴对称,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对称的情况。以A+B+C形式表述,如第16窟主室南壁西侧《药师经变》有两个乐舞组合,其中一个组合,左侧是3身乐伎,右侧4身乐伎,中间1身舞伎(3+1+4),当然这也不排除是画的缺失等问题。还有一种是A+B形式,如第35窟主室北壁《文殊变》乐舞组合属于7+2形式,即一侧有7身乐伎加2身舞伎。
第四,根据时代对榆林窟壁画乐舞内容进行研究,并据此划分出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的四个阶段:唐代——起始阶段、五代——鼎盛阶段(数量最多)、宋代——继承阶段、西夏——转变阶段。而据调查与统计,现存榆林窟由元代和清代开凿或重修的石窟中亦绘有乐舞图像,但是这部分图像零散分布于不同的石窟壁画中,数量不足,难以按成章体量进行系统研究。
三、历史脉络与分期探讨
(一)唐代——起始阶段
榆林窟唐代壁画乐舞图像现存数量不多,只有两个分别是第15窟和第25窟,但从类别来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主要乐舞都有涉及,所绘制特殊形制的横笛凤首弯琴尺八均在壁画中出现,而且还有刻画细致、特征明显的腰鼓图像。乐舞图像的整体绘制风格也基本延续了敦煌石窟,尤其是莫高窟初、盛唐壁画乐舞图像风格,而且与莫高窟中唐时期乐舞图像的风格保持一致,与莫高窟有一定的近似性。
(二)五代——鼎盛阶段
榆林窟五代时期乐舞图像作为整个榆林窟壁画乐舞的主体,在数量、类型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主室四壁下沿或四壁上沿的垂蔓低端绘制或堆塑铃是榆林窟常见的装饰,尤其在五代时期,这种方式在石窟中比比皆是。五代时期中原处于“乐坏”的境地,画中偏重吹奏乐和去掉鼓乐类乐器的做法,就只能是瓜沙地区的某种“创新”或“规则”,这是由于经变画乐舞组合中的乐队编制和唐代燕乐特点非常一致,尤其是侧重打击乐的鼓类乐器。
榆林窟的不同是因为五代时期的营建,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唐代经变画,五代时期仍未继承前代的乐队编制就只能理解为是一种突破前代传统的求新、求变。榆林窟的文殊变和普贤变,16窟的乐队是不对称的,32窟乐队又变成了对称的,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五代不同的文殊变,33窟降魔变讲的是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一个魔王对他的诱惑,最有特点是三身魔女不持乐器搔首弄姿的一个状态。到晚唐五代时期魔女发生了变化,手持乐器,左侧是青年式,右侧是老妇式的转变。
(三)宋代——继承阶段
榆林窟现存宋代开凿石窟数量较少,其中出现乐舞图像的石窟仅有14窟,如将宋代重修时绘入的乐舞图像也算在内,整个榆林窟宋代乐舞图像也不过第6、14、15、17、21和22等窟。宋代乐舞图像基本接近五代时期的风格,如垂蔓、下端铃的形制、飞天乐伎的位置、外观、形式都是五代时期的延续,这是由于在宋时期敦煌已经不再受控制,整个敦煌已经被列入藩国。
(四)西夏——转变阶段

西夏时期出现断代,学术界的争议比较多,在榆林窟中没有争议的是第3窟和第10窟,只有这两个窟中有乐舞、乐器图像,其中乐器图像有稽琴、铜角、埙、凤头笛等。西夏时期密教兴盛,突出的图像有法器类乐器和密教舞技两类,最终指向密教手印和仪轨。乐器的特殊性主要对应西夏音乐史,西夏历经大庆、人庆两次制乐与中原音乐保持的近缘关系,这种关系就表现在经变画乐舞组合的乐队编制上。西夏音乐以实用为主,认为中原音乐繁文缛节过多,其实用性就是利于作战,音乐讲究简单、务实,乐队中以打击乐器为主。榆林窟在西夏时期壁画乐舞图像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在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契合时代特征的整体风貌,其中既有摆脱前代乐舞图像影响的尝试,同时也能够看到其自身审美特征的展现,而这种趋势是在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典型的第三窟《曼荼罗》下方绘密教乐伎,演奏腰鼓;在西夏时期的迦陵频伽(其功能是用其叫声宣传佛法)演奏乐器的较少,主要变成双手在胸前合十。

四、结语
就榆林窟现存石窟数量而言,其中乐舞图像在数量和内容上均达到一定规模。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作为敦煌乐舞的组成部分,既与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像间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或传承关系,但同时也表现出作为一个石窟群应该具有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这部分主要表现在部分不同于其他石窟的乐伎、乐器、舞伎图像以及乐舞组合呈现的编制规律。榆林窟壁画乐舞的绘制与历史上瓜州和沙州地区的政治、文化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发现,当不同政治势力和不同营建风格出现时,榆林窟乐舞图像均表现出与之相同步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尽管部分时代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相对缺乏,但在剥离榆林窟壁画的佛教语义后,依然能够清晰看到中国乐舞史在石窟壁面上的更迭历程。

交流环节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积极地与朱晓峰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首先,宁颖老师对此次讲座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讲座中,我更关注朱老师的研究方法,朱老师他从缘起、方法选择到具体研究内容再到最后观点的提出,都是围绕着榆林窟里面的壁画。他从每一幅壁画的细节入手去发现问题,然后再慢慢地通过大量的实物、图像、文字记载等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甄别、勘误,进而再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等等,这整个研究过程与研究思路,都值得我们搞学术研究的人学习。目前,我们民族音乐学也在关注敦煌壁画的研究,那可能和音乐史研究不同的是,音乐史可能会从考古或史料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而民族音乐学可能更多是从当下田野里面发现的一些活态音乐去反观,看当下文化与古代之间的连接或联系。二者实际上都是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只不过进入的方向不同。”

之后,李西林老师也与朱晓峰老师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李老师提出是否出现过后人对前代的壁画作补充说明,或是把自己的感想作文字说明的现象呢?朱晓峰老师表示这种现象,尤其是对壁画上音乐舞蹈进行解释的题记基本很难看到。李老师还提出不同时代壁画上的画工水平相比较来说是否有所变化,对此,朱晓峰老师从不同时代的风格、绘制方式、财力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解答,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也与朱晓峰老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宁颖老师也提到朱老师是我们青年的学术榜样,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其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学习朱老师研究中提到的,如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对各个壁画进行比较研究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打开自己的视野,学会发现问题。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榆林窟不同历史时期壁画的魅力,也让各专业方向的学者了解到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此,特别感谢朱晓峰博士带来的学术飨宴,让我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THE  END

综述:梁箫、张心瑜、刘婷
编辑:宋玥
审核:朱晓峰、宁颖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