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专题四课程侧记 11


时间:2018-08-26   来源: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点击:6

                中央音乐学学院褚历授课专题:

                              《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

 2018825日,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褚历老师为大家做专题授课,题目为《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

褚历老师自1992年就开始关注西安鼓乐的研究工作,并以《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本次专题授课他以“发展、创新”为主题,主要围绕着西安鼓乐“曲目”的创新问题(即西安鼓乐社对所奏曲目的创新),考证了西安鼓乐各体裁及其曲目的历史源流,探讨了西安鼓乐在历史上得以发展并传承至今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结合当下西安鼓乐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褚历老师为学员授课

 

 

褚历老师的专题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他详细地梳理了李石根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前人对当下社会现实中西安鼓乐曲目的传承、发展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而后,褚历老师梳理、考证了西安鼓乐中所存体裁、曲目的积累情况。

西安鼓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大型套曲,体裁多样、曲目丰富,并且包含了由唐至清各历史时期中所时兴的传统音乐元素。如,用于坐乐全套结束部分的“赶东山”类乐曲中的《雨包头》,应为宋词词牌[玉抱肚]的变异;打扎子是以秦腔等戏曲音乐为基础并吸收其他民间乐曲而形成的一种套曲形式,可能产生于清末时期等。由此,褚历老师认为,根据相关推测(唐、宋)与考证(元、明、清),西安鼓乐的体裁和曲目由唐至清,体现出了从宫廷音乐到文人音乐、民间音乐逐渐下行的基本发展轨迹。它应是在中国音乐发展由宫廷下沉到民间的大历史背景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创造和逐渐积累形成的,其发展的主要手法是“吸收和创新”。

随后,褚历老师又为大家介绍了清末以后西安鼓乐的发展与创新情况,他发现清末至今鼓乐社所演奏的曲调和曲目以传统曲目为主,较少有做新的变化。那么在近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在我们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为之付出诸多努力时,西安鼓乐发展的原始动力去哪里了呢?在讲座的第四部分,褚历老师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创新与传承息息相关,创新的动力停止了,传承也就岌岌可危。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曲目的创新是最富有创新意义的重要领域。现如今,西安鼓乐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却大都陶醉于其源于唐的、虚幻的崇古心态中。

在当今社会鼓乐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文化环境逐渐消失的情况之下,改变与创新是西安鼓乐得以活态传承的必由之路。而对于如何处理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明确的提出既可以通过原样传承来继承传统以保存其文化性,又可在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历史中乐手们吸收“当下”所流行的曲目的方式进行创新,以确保其时代性、实用性和审美性,并被群众所接受与喜爱,保证鼓乐的延续与发展。

四部分主体内容的讲授是褚历老师在长期田野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为一位局外人对西安鼓乐传承问题所做出的学术性反思。讲授过程中褚历老师还与学员们分享了多年来他的许多田野资料。特别是在第二部分内容的讲解中,为了增强学员们对鼓乐体裁、曲目及其风格的感性认知,他让学员们聆听了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张贵、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顾景昭、东仓鼓乐社的赵庚辰、迎祥观乐社的张存柱等诸位老一辈鼓乐手们的韵曲与演奏。除了理论内容的讲解与相关思考,在本次讲座的最后阶段褚历老师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份惊喜——为大家演唱和播放了自己作词、作曲的具有鼓乐风格的六调乐曲《朝台歌》。这是他结合多年的学习体悟与研究经验,对鼓乐的“曲目”创新所进行的艺术实践,也是他作为一位研究者承继鼓乐发展中的“创新”手法而做的一次尝试。

如何处理传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的“非遗保护”语境下,一直是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者与非遗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并在不断探寻解决之道。褚历老师通过回溯历史来寻找鼓乐的发展规律,鲜明的提出个人观点,并通过艺术实践回答了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授课中既提出学术性的思考,又让学员参与到感性体验之中,课堂气氛颇为活跃。授课结束后学员们争相提问,与褚历老师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来自山西运城学院音乐系的青年教师杨高鸽、西安文理学院音乐系的青年教师李静、西安外事学院的青年教师魏晓平等,分别就西安鼓乐的使用乐器、传承等问题,与褚历老师展开了探讨。来自中山大学的青年教师何璐出生并成长于鼓乐传承地何家营,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面对年轻人已不再接受鼓乐的社会现实,她也曾经考虑过创新的问题,但在与何家营鼓乐社的老一辈乐手们交流时发现,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他们的认同,乐手们一直在坚守着“传统”,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鼓乐是不能“变”的。褚历老师也表示,他也曾有过同样的遭遇,自己创作的作品并未得到当地乐手的认可,但创新仍然是当下鼓乐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

 

褚历老师回答学员提问

 

 

   聆听授课,反观自我,本次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的学员,或来自全国传统音乐教学一线,或是鼓乐演奏的实践人员,又或是从事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面对传统音乐文化、面对鼓乐,是坚守传统还是顺应时势求新求变?如何坚守又如何求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讲座虽然已经结束,褚历老师在本次讲座中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与学员间的对话与交流,却仍在学员的脑海里回想,并成为了课后的热议话题。

 

褚历老师与全体学员老师合影

 

 

【授课教师简介

 

 

 

 

  褚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著作《大学音乐·中国音乐部分》(合著,2002)、《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2008)、《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2014),论文《论音乐内容构成的三个层次》(1997)、《〈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单牌体曲牌的曲式结构类型》(1997)、《同均七宫论》(1997)、《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2011)、《保六望九——谈音乐学专业教学之理念》(2014)、《借字的原理和运用》(2015)、《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2018)等。

 

 

 

【微信平台】https://mp.weixin.qq.com/mp/qrcode?scene=10000004&size=102&__biz=MzIzMDcxMzk2Ng==&mid=2247483832&idx=1&sn=c9fa5266ebe0bdbbeec93731e7cac85c&send_time=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