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与人才培养》进入到第一阶段的第十天。上午9:00-11:00,学员们有幸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教授,关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及相关问题》的讲座。下午14:30—17:30在程天健教授、杨会青副教授和张亚楠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学员分组进行了打击乐器与笙的排练。
一、 理论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及相关问题》
张君仁教授首先阐述了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的两种途径,即保存和保护,这两种途径不仅具有层次性,也体现出不同的作用、目的和意义。“保存”是静态的、短期的、容易操作的,它的重点在于“存”,濒临灭亡的要“存”,具有一定生命力的依然要“存”,同时,保存还要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之下,长久持续地进行。“保护”则是动态的、全面的、难以操作的,它是对音乐文化生态系统整体的保养与呵护,它以“养”为侧重,着眼于对象的生命活态,旨在推动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因此我们学员既要看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也要注重它的历史价值。“保存”和“保护”它们二者虽然层面不同,手段不同,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有差异,但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音乐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长期过程。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围绕“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结构来看,他们各自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互动,决定着“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这一世纪工程的实效性。张君仁教授分别从政府机关的国家层面、政府机关的地方层面、学者群体、传承者群体、对象群体、当代艺术家群体等六个层面,客观、详细地分析了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传承à发展à创新”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间复杂关系的处理。
国家政府机构必须要继续宏观调控社会各界的有生力量,调拨相应经费,制定相关法规,监控整个保护工作的行为过程,使非遗保护步入全面、规范、有序的正常轨道。地方政府要对文化的制造者、拥有者、传承者给予尊重与关爱,加强宣传与教育,争取得到全民的支持与参与。作为学者,一定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这不仅是责任和义务,也是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
张君仁教授特别强调了,在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即“对象群体”,任何文化形态,是因为“对象”而存在,因为“对象”而发展,也因为“对象”而衍变。对于音乐文化而言,尤其如此。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境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对传统音乐对象群体的关注、培养和教育,教育的失误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对象群体加速萎缩。这一点,要引起我们全体学员以及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最后,张君仁教授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各位学员,一定要“回归传统、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坚持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道路。从对西方艺术音乐盲目的顶礼与膜拜中解脱出来,走向民间,投身到中国人民大众的民俗文化生活之中。同时,创新领会毛泽东当年所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创作思想,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之中,创作出真正能够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风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音乐作品。讲座结束后,叶明春教授致谢词,并作了总结性的发言。
二、演奏实践:西安鼓乐乐器分组排练
下午14:30程天健教授和杨会青副教授一同准时来到排练厅,这让学员们既激动又紧张。首先,十六位学员与张亚楠老师一起,用笙为两位指导老师完整吹奏了《园林好》和《靛花开》,随后,两位老师对学员演奏笙的指法和气息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强调了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杨会青老师对个别学员吐音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单独的辅导。
杨会青老师指导学员排练鼓乐
在打击乐器的排练现场,第一组排练完《大开坛》后,程天健教授特意邀请演奏双云锣的学员——邢爽老师和第二组学员一起排练《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加入双云锣的声部后,整个打击乐排练厅仿佛也熠熠生辉了。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奏效果,程老师和杨老师还一起对双云锣的音高进行了现场界定与调试。他们这种严谨的学者态度,值得我们全体学员敬重与学习。
学员鼓乐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