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周二),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行23人在麻莉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也是我们这学期西安文化产业系列调查的第一站。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50年代称西北戏曲研究院,现今更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它主要担负着对我国古老戏曲秦腔的传承,发扬与研究的任务。参观戏曲研究院,对我们了解秦腔剧种的历史、现状以及戏曲研究院自身的组织,管理,运作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戏曲研究院办公室李主任和研究院小梅花青年团的吴团长,带领我们参观并给我们做了讲解。
(图1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图2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
进入戏曲研究院,就好像进入到了一个文化博物馆。处处感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过道两侧的柱子上标注着陕西各地的戏曲,秦腔的经典曲目以及秦腔名家介绍等等(图3,4,5)。 在戏曲研究院办公楼的外墙墙壁上还装有一张石制的地图,这张地图展示了明清时期秦腔在我国的分布,这一时期也是秦腔发展的鼎盛时期。(图6)
(图3 长廊 )
(图 4 吴团长在讲解)
00
(图6 清朝中叶秦腔在中国的流布图)
在陈列室里摆放的种种古老物件以及墙上悬挂的照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研究院厚重的历史。透过陈列窗我们了解到老一辈革命家和新一代领导人对戏曲研究院艺术建设事业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观看戏曲研究院的演出,接见演职人员,给予研究院极大的精神鼓舞。例如毛泽东主席曾在1938年时从自己撰写《新民主主义论》的稿费中就拿出300块大洋补贴剧团。之后又同李富春同志和第一任院长贺龙再次向研究院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1939年彭德怀司令向戏曲研究院捐赠马鞭、望远镜和缴获日寇的一件军大衣。贺龙元帅也将缴获日寇的一把战刀送给剧团。据吴团长介绍,在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老者(李自成第二十三代孙)将一件战袍送给戏曲研究院。这位老人拉着马建翎院长的手激动地说“这是我老老爷李自成当年打天下穿的战袍,今天你们为百姓唱戏,也打天下,你们以后就穿着这衣服唱,我先人也光荣”。映入眼帘的一切让我们跨越时空好似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民风淳朴、人心凝聚的年代。
“为百姓唱戏”简单的五个字道出了戏曲研究院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道出了百姓对戏曲研究院的喜爱。当戏曲研究院吴团长向我们介绍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显得激动万分,也让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了这个地方的神圣。之后我们和李主任,吴团长进一步进行了交流,(图7)
(图7李主任在讲解)
我们了解到,戏曲研究院自1938年成立至今,成立有四个团即秦腔团(一团)、青年实验团(二团)、眉户碗碗腔团(三团)、小梅花秦腔团(四团)、艺术创作中心以及演员、演奏员培训基地等机构。戏曲研究院在秦腔人才培养和戏曲交流方面做出主要贡献。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及演出活动,是“十二朵梅花”的拥有者,其中两位是“二度梅”(梅花奖,中国戏曲最高奖项)。研究院剧团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芬兰、荷兰、挪威、比利时、丹麦、卢森堡、瑞典、伊朗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演出,使秦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见图8)
(图8)
支撑戏曲研究院运营的资金源于政府的补贴和一些商业演出。自2007年10月每天在这里都可看到秦腔,即所谓的 “天天有秦腔”。每天都会免费发放30张票给农民工观看,并且还有下乡演出、商业演出、提供包场等等活动。在宣传方式上,戏曲研究院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冬夏令营”的活动,引导当代青少年认识和感受秦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十八大之后,伴随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也得到了国家相当大的资助。吴团长介绍,秦腔艺术也正处于复苏的上升阶段,并不是象我们之前了解的那样脆弱。传统戏剧在现今社会依旧拥有许多忠实的粉丝,也有着许多不同年龄段的爱好者。戏曲研究院在遵循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的方针下,不断推出优秀剧目和精品力作,加强了传统戏剧的传承力度。在陈列室中李主任和吴团长请来了戏曲研究院的优秀演员为我们表演,向我们更加直观的展示了秦腔的魅力。(图9)
(图9 女花旦)
在此次的探访中我们有巨大的收获,看到戏曲研究院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运作,了解到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后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不墨守成规。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责任了解认识象秦腔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也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继承优秀,功在千秋!让我们携手共同打造文化中国,富强中国!
2015/4/14
(照片提供):邢书睿、赵耀